劉興艷
【摘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老師高超的學科素養和教學智慧應包含理念感悟力、教材解讀力、學情分析力、教學設計力、課堂架構力。本文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理念感悟力;教材解讀力;學情分析力;教學設計力;課堂架構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年一度備受關注的2018年省教學能手賽教在即,各個學校、各個工作室、工作坊也都在全力為赴賽選手精心磨課。但既然是比賽,就如同打仗一樣,就應該也必須講求戰略戰術。一方面我為磨課組老師的認真負責、汗水精神稱贊,這可能是最笨拙但也是保險的方式,但另一方面我又為這些穿著別人的衣服,帶著別人的教學設計登上講臺,稍有狀況,會滿盤皆輸的選手擔心,因為上課畢竟不同于演講,是師生雙向互動參與課堂的,在課改進行到今天,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更需要我們老師具有高超的學科素養和教學智慧才能在省級能手大賽中奪得頭酬。那么高超的學科素養、教學智慧應包含哪些內容,又應怎樣去煉造培養呢?下面我粗淺地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理念感悟力
常言道:思想決定意識,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決定了你付諸什么樣的教學行為。那么,我們的理念從哪里來?除了我們常態的教學心理理念外,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我們的學科理念,而作為省能手賽教常規閱讀課請大家無論是導師還是選手認真研讀《課標》關于閱讀部分,課標解讀第138—177頁,先學段分開橫向閱讀,再學段以知識點為線索縱向閱讀,找準知識與技能的原生點和生成點,銜接點與延伸點。例如:(1)第二學段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而第三學段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顯而易見在第三學段(五年級)的賽課上,要注重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詞語意思,要從中段的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要從體會文章的主要內容到入情入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對于詩文教學,第二學段要求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而第三學段要求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情感,顯而易見,從零散的想象到想象詩的情境,更注重想象的合理性、豐富性、完整性,更加注重意境想象的美感;(3)對于略讀和瀏覽,要求第二學段學習略讀概括文章,第三學段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這也就告訴了我們在五年級的微型課上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使用略讀、瀏覽。怎么用?用在哪里合適?關于朗讀、寫字等在五年級第三學段又應怎樣指導?方法和節奏、時間分配、權重又與中年級有哪些區別?我相信大家仔細縱橫向比較閱讀,認真揣摩領會,一定會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教材解讀力
盡管我們說“文本是個例子”但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就要依托于文本,也就是教材,因此解讀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解讀教材要分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課本,一個層面是教師教學用書,而解讀課本,作為選手首先應該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準確解讀課文主要內容、結構層次、表達順序及關鍵句段、字詞表情達意的作用,揣摩課后作業題編排意圖;解讀文本還要做到能較準確定位目標、重點、難點,巧妙地將課后作業題分散溶解于指導學生文本閱讀感悟中;解讀課文還要做到分析甄選二十分鐘所要引導學生感悟的內容,這一點也是尤為重要的。內容太滿,完成不了目標;內容太淺,課堂就會松散。內容既要兼顧學情,還要兼顧學時。解讀教師教學用書應是一個規范檢驗自己課本解讀能力的過程,在與專家講解的對話中取其精華,結合其自身教學風格及學情實際,對專家的建議以及整冊書、每個單元、課文前后銜接都要爛熟于心,當自己的解讀觀點與教學用書有出入時,建議以教師教學用書為準。
三、學情分析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在當今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課堂,了解學生的學情能便于我們更精準地預設,這也正如古人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里的了解學情不單是指學生所具有的學科知識與能力素質,還包括學生的情感和態度,當然教材的版本學情直接決定了二十分鐘你授課的課時學情,達成目標。例如今年賽點放在西安哪所學校,學生一貫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是當天的第幾節課,我們不得而知,但選擇上第一課時還是第二課時,目標達成到什么狀況,我們以什么樣的手段迅速把學生的眼球吸引到我們課中,快速進入最佳交流狀態,這都是我們要考慮的。
四、教學設計力
教學設計力是選手基于對課標理念、教材的解讀,結合自己的學情的分析,對教學風格、課堂師生雙向互動的預設能力,它是選手理念感悟、教材解讀、學情分析、教學風格的綜合素養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評定教學能手素養的核心條件。大賽在即,我們很多選手盲目地將一些名家、大家或過往赴賽選手的教學設計拿來自己用,這種方法不是不可取,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汲取別人的精華,少走彎路,節省時間和精力成本,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它又扼殺了選手自己的教學設計力,一旦學情發生變化,教案又不符合自己的風格,自身又沒有深入文本,就很容易出狀況。還有一種擔心,借鑒別人的教學設計,而缺乏自己的教學設計力,很容易限于一種走教案形式課堂的異端,而忽略了學生的隨機精彩生成,脫離生本課堂。那是不是別人的教學設計就不能借鑒使用呢?也不是,好的導入,對個別環節的深入引導,環節與環節的精彩過渡,包括作業設計是可以借鑒的,但要適度,彰顯出自己的篩選與整合的教學設計力。
五、課堂架構力
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信息容量大,思維活躍,而且在新課標倡導的生本課堂,面對完全陌生的學生對選手的課堂架構力是極富挑戰的。教師良好的課堂架構力一是來源于教學的充分預設,對知識點生長點延伸爛熟于心;二是對重要教學環節要學會用排列組合的觀點去設計,預設出多個方案;三是教師的評價要及時、精準、貼切,兼顧激勵與導向性,盡可能做到言簡意賅、一語中的,例如在精讀感悟匯報交流中,反復引導學生:你還讀出了什么?你又是從哪讀懂的?繼續交流,師不要老是去重復學生的回答,而是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的層面,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只揀兒童多處行》時,生交流從“擠”感受出人多時,師應順勢引導:再讀讀這句,看看從“擠”中你還體會出什么?生應能回答兒童的天真、朝氣、活力,若不能回答,師應立馬減緩引發思考的問題坡度:大人會擠嗎?這里從兒童的擠你感受到什么?生在師的引導下會感悟出兒童的天真、朝氣、活力,進而引導學生讀出兒童的多,兒童的天真、朝氣、活力的美。
六、反思內化力
臨近大賽,磨課中導師的點撥、引導是少不了的,可以讓選手有瞬間撥云見霧、豁然開朗之感,但是又往往會出現一種狀況,對同一個環節、同一個知識點的解讀、引導、導師之間可能認同度不一樣,甚至出現完全不同的觀點。這時,選手不能人云亦云,要依據課標,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力學會辨別自己認為可取的、更適合自己的、便于操作運用的,同時不要過分依賴、崇拜所謂的導師。導師說得再好,那是導師基于對理念的感悟、教材的理解、學情的分析基礎上的教學設計,那種設計符合導師的風格,他能夠架構。而往往要把導師的設計變成自己的課堂還需要有一個消化、吸收、再加工的內在過程,這個過程需要選手在精心研讀教材、反復甄選內容的基礎上去多角度充分預設,在理性的試講課中去檢驗自身教學設計力,積累課堂架構力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的反思內化力,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以至將來的教學思想、教學主張。
七、結語
總之,大賽在即,各位選手既要思想上高度重視,又要以一顆淡泊心、平常心對待。協調處理好課外研讀和課堂生成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時間、精力、效能權重比,不斷提升自己的理念感悟力、教材解讀力、學情分析力、教學設計力、課堂架構力、反思內化力,有效磨課,輕松、淡定從容地奔赴賽場,筑夢高飛。
參考文獻
[1]郎文靜.論磨課“三境界”[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0).
[2]雷樹福.教師磨課的操作要求[J].教學與管理,2005(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