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勇鵬
【摘要】《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我們通過三段重點語段的解讀,要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并通過合作探究準確把握作者對劉和珍等人徒手請愿這一事件的態度,在分析語句、把握情感的基礎上,提煉本文的寫作特色。另外,通過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理解魯迅雜文的思想性,培養理性看待,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魯迅;紀念劉和珍君;情感;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新課導入
尼采說:“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可謂是字字血淚,情感深沉,堪稱是用血淚書寫的典范之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
二、文本分析
許廣平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下面請在文章的四五小節中勾畫出一句自己最喜歡的句子,用心解讀,品味語句所蘊含的作者情感。
1.“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魯迅先生之所以發出“沉默呵,沉默呵”的感嘆,是因為面對當時的局勢,國人選擇保持沉默。我們能夠看到國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就是“慘象”和“流言”。
2.“我沒有親見;聽說……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這是對使作者“目不忍視了”的慘象的直接描寫,讀完之后,讓人心情沉重。在這一段中,有很多的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或者說,作者為什么要突出“猛擊兩棍”“其一是手槍”“從背部入”這些細節?明確:“猛擊兩棍”,慘案除了槍殺手無寸鐵的請愿群眾,甚至沖上前去近身毆打鎮壓。“其一是手槍”,配備手槍的高級軍官也加入到了鎮壓請愿群眾的行列,“準備充分”,其目的昭然若揭;“從背部入”,反動者從背后偷襲請愿群眾,充分表現了他們的小人嘴臉;通過這些細節描寫,我們看到當時的情形確實非常慘烈。
3、“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第四節一、二段)這兩段通過寫作者的感受來寫慘象,是對慘案的間接描寫。當魯迅先生知道慘案發生后他的心情應該是悲憤和震驚的,這就進一步說明了慘案發生時的慘烈。下面大家帶著自己所體會到的悲憤和震驚的情感來齊讀這兩個自然段,讀的時候語氣沉重,語速緩慢,還要注意重讀一些詞如“居然、竟、還不料、這地步、無端、虐殺”等。
小結:在課文的第四小節中有這樣一個句子:“但接著就有流言,說他們是受人利用。”走狗文人,為反動者搖旗吶喊,散布流言,企圖掩蓋無情鎮壓的真相。革命者以生命為代價做出的貢獻,被謊言無情的抹殺。不怕流血的人們也沉默了。如此沉默,結果會是什么?課文中是怎么說的?明確:“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先生認為,沉默只會導致滅亡,想要生存,只能選擇在沉默中蓄積力量以爆發。追問:會不會有我們所期待的爆發呢?有,那些心系民族前途命運的像劉和珍一樣的青年爆發了。但我們心痛的看到,他們所采用的方式是什么?請愿。
那么魯迅對于劉和珍等人徒手請愿這一事件的態度又是怎么樣的呢?快速瀏覽第六小節,找一找能體現作者態度的語句。
明確:“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更何況是徒手。”這里,作者運用類比的手法,把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比作煤的形成,正如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木材,那么歷史的前進通過血戰前行注定要付出巨大的流血犧牲,徒手情愿在武裝到牙齒的反動者面前,收效甚微。換言之,魯迅先生對熱血青年徒手情愿是不贊成的。
作者說,“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意義是什么呢?我們來看前面的句子。“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這個句子的主干是什么?“證明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女子的勇毅在千百年來遭遇陰謀詭計的摧殘壓抑尚且沒有消亡,那么作為須眉男兒更應該奮然前行,至少會讓人看到民族的希望。那么作者在文中有沒有寫到這一點呢?“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作者雖然不贊成徒手情愿,但熱血青年的犧牲,會有力的鼓舞激勵后來的勇士。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認為最直接、最有效的爆發方式應該是什么呢?
明確:“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面對窮兇極惡的反動者,一味地徒手請愿毫無成效。我們只能強大自己,暴力革命,這才是奮然前行的最好方式。
小結:魯迅先生字字血淚,能從一大批熱血青年倒下的巨大悲痛之中清醒理智地認識到現實的殘酷,并為在黑暗中迷惘彷徨的人們指明斗爭的方向,這正是先生的偉大之處。
三、提煉特色
作為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本文有著獨特的寫作特色,小組合作交流,嘗試總結本文的寫作特色。1.描寫、議論與抒情等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2.悲痛與憤怒的雙線結構。
四、拓展延伸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時過境遷,這句話在新的時代可以賦予新的內涵。新時代,我們不需要面對血雨腥風,但是,我們是不是也需要一顆像劉和珍這樣心憂天下,關注現實的責任心呢?身處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時代同樣賦予我們歷史使命,讓我們一起讀魯迅文章,品魯迅風格,學魯迅精神,做時代新人。這便是學習這篇文章的根本所在。
五、作業布置
課后大家嘗試背誦文章第四小節。
附 注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名稱:“五步一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以會寧一中為例;課題立項編號:GS[2017]GHB1708)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