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詩由于語言凝練、意象豐富,中學生解讀有一定的困難,語用學中的關聯理論提出最佳關聯和最大關聯理論。本文旨在運用關聯理論為中學新詩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關聯理論;新詩教學;課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斯珀伯和威爾遜曾對關聯下過定義:推理只有在某個語境中具有語境效果時,才在該語境中具有關聯,并認為關聯性是認知的基礎,是交際中最根本的東西,他們提出最大關聯性和最佳關聯性概念。關聯理論運用到新詩教學中,需要將上下詩句、作者信息、詩歌背景,以及學生的認知背景聯系起來,達到最大關聯。還要將不在同一時空的意象,跳躍的詩句,通過最佳關聯,前后聯系,把語段意連、跳躍性詩句的前后語境相關聯,挖掘新詩內隱的深層意義。
一、關聯推理,鑒賞新詩
依據關聯理論,教學新詩的過程就是教師、學生與詩人的交流過程,即教師和學生一起經歷明示—推理的過程,不僅要理解詩人的詩面意思,還要從詩面上結合語境做出一系列的關聯、判斷、推理,了解詩人真正意圖。洪鎮濤老師的課例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洪老師提問:“第一節有兩句話,顛倒一下,變成‘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怎么樣?”引導學生關聯推理,判斷哪里是實景哪里是虛景,哪些是想象哪些是聯想,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詩人創作是從實景到虛景,從聯想到想象,從街燈、明星、天上街燈、天上街市、牛郎織女和天街閑游,學生在知道不可顛倒的同時,也學習到很多。
二、信息關聯,比較品讀
(一)同主題并置,感受多樣表達
在新詩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同主題詩歌,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多樣表達,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比分析能力,懂得詩歌精妙所在。很多經典的主題經常被詩人拿來創作,鄉愁、思鄉這個主題自古以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睞,有些教師將余光中《鄉愁》與他創作的《鄉愁四韻》或者與洛夫的《邊界望鄉》在課堂上進行比較教學,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同主題對比教學,既可以幫助學生對具體文本的把握,也可以提升學生解讀水平,培養他們的創新聯想思維,對所學知識觸類旁通。還有利于教師把握重點,突出文章精髓,學生可以更深入理解詩歌,積累知識,提升解讀、創作詩歌的能力。
(二)詩句改寫,體會詩歌語言
詩歌語言力求準確精練,詩歌用詞更是經過詩人深思熟慮,反復斟酌,有些詞語更是內涵豐富,需要用心品讀,通過詞語替換,可以發現詩人所用之詞之美,之精準,還可以更深入理解用詞之意。某位教師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將原來的詩歌和刪節了某些修飾詞語的詩歌讓學生對比品讀。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作者的匠心,體會到隱藏在詞語背后的情感。這些豐富的意象,意境優美的語句,就是詩人對生活的思考感悟和自我審視。大堰河,一位在如此的條件下,卻仍然抱養了詩人的農村婦女,立現眼前,且與作者產生感動之共鳴。通過對比,我們很容易理解這些修飾語在詩中表達情感的作用,也更好地理解詩歌主題。
三、關聯想象,讀寫結合
(一)從仿寫開始,激發興趣
有很多學生在作文中為了表達情感,喜歡引用新詩中的經典詩句。其實這里已經看出學生對新詩的興趣,教師便可以順勢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仿寫也有多種類型:1.同題異構,教材中母愛專題的詩歌。比如冰心《母親》,可以引導學生仿寫,不必拘于篇幅,一兩句也可以,以自己的真情實感,譜寫獨特的母愛之歌;2.內容改寫,詩歌品讀過后,結合自身感悟,改寫詩歌意象,將原有詩歌賦予自己的靈魂;3.技法遷移,即通過學習某首新詩的創作技法,進行仿寫。比如余光中的《鄉愁》是一個非常好的仿寫對象,詩人將自己的人生重要階段,賦予特別的意象,用詩的語言表達出來,結構四節排列,節中長短交錯,利于學生仿寫。新詩仿寫,可以在仿篇、仿段、仿句等多方面進行。
(二)厚積薄發,體驗創作
學生積累一定的詩歌常識和寫作技法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創作新詩,抒發獨特的情感。尤其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正需要情感宣泄口,新詩會是不錯的方式,用懵懂的心抒發詩意的情感。余映潮老師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將教學分為三個樂章,在前兩個樂章——吟誦品析《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對比品讀《假如你欺騙了生活》之后,余老師帶領學生進一步詩歌創作。在這里,余老師的引導很關鍵,“你結合生活體會自由地寫詩,以‘假如生活重新開頭為第一句,接著再寫一句便是兩句詩,或者再寫三句,就是四句詩了”,在詩的篇幅上未作硬性要求,消除學生畏難情緒,而且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寫作,為學生寫詩提供素材。學生在前兩樂章品詩的積累與激發下愉快地分享了各自寫的詩。
詩歌創作這個出口讓學生情緒詩意地釋放,情感優美綻放。品讀積累,體驗創作,讓學生在學詩、品詩和寫詩中體會詩人的情懷,創作的樂趣。運用關聯理論指導新詩教學,為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方法,使新詩課堂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謝朝群,陳新仁.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附 注
本文為2017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研究成果之一(項目名稱:語用學視野下的現代詩歌教學實踐探索;項目編號:SJCX17_0691)
作者簡介:王亞寧,女,1990年生,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與淮陰師范學院聯合培養研究生,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北厙中學教師。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