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俠
【摘要】“學講方式”首先在教師的革新,但歸根結底在于學生行為的變革,不規范學生的行為,課改只能淪為口號。本文首先分析了問題提出的背景,然后從自主先學、學生參與、學生“講出來”這三個課改中最核心內容規范學生行為。
【關鍵詞】“學講方式”;學生行為;新規范;背景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學講方式”對于課堂教學,是一次操作性很強的教學革新,不但有具體的理論支撐,而且有細化的教學指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踐行著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反思著自己的教學行為,感受著學生的變化。筆者以為,這種課堂改革重在學生的行為變革,難點是學生行為的規范,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想法與做法。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學講方式”的推行,現在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問題與成果并存。既然是改革就不要懼怕暴露問題,但關鍵在于對待新問題的態度。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多數老師只是注重自身行為的變化,但對于學生行為過問很少,至少是研究不深入。誠然,課改首要是教師思想與行為的變化,但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學生行為上,學生不變,課改就只能淪為一句口號。因此,筆者提出要在語文課堂中從每一個細節做起規范學生的行為。
二、學生行為新規范
(一)你自主先學了嗎
“自主先學”,強調一是“自主”二是“先學”,這不是“學講方式”下的新產物,但以前沒有把此作為一個完整的環節加以強調。“學講方式”下,需要學生在課堂之前就要能夠養成主動獨立的學習習慣。“自主”強調學生主動的學習行為,“先學”強調課堂順序的顛倒,由傳統的“先教后學”到現在的“先學后教”。這是一種課堂的翻轉,讓學生學習在前,可以促進學生養成不依賴教師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今天你“自主先學”了嗎?每一天語文老師不但要記住督促學生,更要注意引領并規范學生,讓他們漸漸地養成習慣。比如在學習《臥薪嘗膽》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單:(1)借助書籍或者網絡,了解一下關于吳楚兩國更為詳細的內容;(2)查字典,會讀、會寫“薪、吳、會稽、勾踐……”;(3)查詞典,理解并積累“征服、萬般無奈、后患……”;(4)能夠熟讀課文,并概括出主要內容。教師提前明確給學生發放自主先學的任務單,讓學生更有針對性,明確知道課前要學習的內容。如果只是在下課之前布置一句“明天上課之前預習《臥薪嘗膽》”,對于學生而言,尤其三年級的學生,就會很迷茫,這種預習布置就相當于一句空話。不但要給學生明確的自主先學的指導,語文老師上課的時候還要有檢查,只有這樣才能起到督促的作用。學生看到老師每次布置的任務上課的時候都會檢查,自然就會更認真地對待,從而老師上課就更有針對性,效率自然就更高了。
(二)你參與了嗎
“學講方式”下強調“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旨在通過學生之間6人左右的合作,擺脫一旦遇到難題各自為戰無法解決或者直接交給老師講授的傳統習慣。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優勢就是通過集體的智慧,利用彼此之間思想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合作精神,促進學生探究能力與歸納的意識。但小組內學生水平有高低之分,表達能力與性格也各不相同,這就會造成部分學生參與率低或者干脆不參與的情況發生,這就失去了小組合作的意義,甚至會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
今天你參與了嗎?小組討論的問題是發散性的問題或者有些難度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才有意義,比如學習《槐鄉五月》,教師逐步提出問題:文章中從哪些方面寫了“槐花”,找出具體的句子。文章除了寫槐花,還寫了什么?如何寫的?作用是什么?大家想象一下,槐花的香味還能吸引來什么?仿照第一節中寫“蜜蜂”和“孩子們”的句子,也寫兩種在小組內交流。文章題目是“槐鄉五月”,能不能改為“槐香五月”呢?談談你的理由。
教師多鼓勵學生勇敢參與,要監督學生防止偷懶。對于小學生喜歡獎勵的機制,小組內可以由小組長負責,整個班級由科代表負責,采用積極發言加分辦法,一周一匯總,一月一小結,一學期一總結。分別評選出周明星、月明星、學期明星等。
(三)你能“講出來”嗎
“學講方式”不但是要求學生能夠“學進去”,而且還要能夠“講出來”。“學進去”一直以來都是教學必備的要求,但是傳統教學中,“講出來”的確是以前包括幾乎所有新課改所未曾提及的,這對于學生而言難度的確很大,一是學生不知道如何講,二是學生不知道講什么。的確,剛開始“講出來”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但只要老師能夠結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以合適的要求,循序漸進,慢慢地學生是可以“講出來”的。
比如教學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詩,誠然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對于古代經典文化,重點是誦讀,但是也不能糊里糊涂地背誦吧,所以還是讓學生初步能夠讀懂詩歌傳達出來的東西。“這首詩你能看明白哪些內容?給同伴交流一下。”我發覺學生還是能夠看懂的,你聽,有的同學在小組中正在說:“這首詩寫的是剛到春天的景色,你看有‘翠柳。”有的同學正在說:“這首詩應該寫思念他的故鄉的,詩人正在床前遠眺,看到萬里而來的船,就會想到自己身處他鄉,所以應該是想念自己的故鄉了。”看看,學生還是能夠“講出來”一些不錯的理解的。再比如:“這篇文章對于‘千秋雪應該如何理解,這首詩寫的是冬天嗎?跟小組同伴講一講你的理解。”鼓勵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講出來”,這樣也才能反過來促進學生課前認真預習。
“學講方式”遵循了天賦潛能的理念,三年級的學生歲數還小,要以鼓勵為主,逐步引導為輔,要相信學生能行,敢于放手給學生。學生敢于張嘴,敢于動手,能夠主動求知,這才是教學的愿景,也是教育的真諦。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