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錚錚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在英語專業高年級開展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的教學,旨在“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錢谷融先生在1957年5月《文藝月報》中指出,“文學即人學”。文學教育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文學來向外了解社會,向內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但在實際教學中,英美文學教學被邊緣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由于社會市場化的需求,眾多院校在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都趨向于對就業吸引力較強的應用類課程,像旅游英語,酒店英語等應用類課程,從而刪減文學類、語言類課程。以過級和就業為目標的市場導向,傳統人文價值關懷的失落,經典文學空間的日益狹窄、文學課本本身陳舊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原因。傳統的文學教學收效甚微,學生課堂熱情不高。從英美文學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情況可見一斑。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教學時間少。本科院校在英語專業大二第二個學期開設英國文學選讀和美國文學選讀。每周2個課時。高職高專在英語專業四年級第一學期開設英美文學選讀課。整個教學周期較短。學生詞匯量不足,閱讀原版小說比較吃力,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且沉重的任務。即使對文章的情節等有所了解,因為缺乏分析文本的基本技能技巧,學生也無法從語言特色和文本主題上進行賞析。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英美文學時代悠長,流派紛呈,大家輩出,作品繁多。因為課時關系,很多經典作品老師們不得不忍痛割愛。在教材編寫上,大都“以史為序”,“以文為綱”。雖利于梳理,但是要求初學者從晦澀的古英語開始接觸文學,難免讓初學者有挫敗感,失去興趣,重古薄今。傳統的文學教學由文學史和文學選讀組成,很少提及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在揭示文學特性,升華文本的思想文化,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學課程的基本定位“不應該是專業理論課程,而是著眼于啟迪思想、開發思維潛能的素質教育課程”(范誼,2005)。
再次,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數老師沿用以教材為主體,以老師為中心,以傳統課堂為教學主場地,以口授講解為手段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從介紹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到分析作品的主題、人物性格,然后把自己對作品的領悟闡述給學生聽。學習者本應該通過對作品的研讀,充分理解源語言的語境以及隱含在語言背后的文化傳統,背景知識,社會形態等,進行文化溝通對話,提升人文素質。但是,由于學習者水平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現在的英美文學課堂還是在進行詞句篇章的分析,偏離了文學教學的主旨,英美文學課變成了精讀課,泛讀課。學生也就養成了被動地接受權威的批評,毫無自己的見解,更談不上對文學作品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
網絡的快速增長正在改變媒介傳播形態,從信息傳播到購物、支付手段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數字化時代,網絡化生存已經存在,這也必然會影響到傳統的教學方式。《大綱》指出,要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重視網絡技術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網上交流及合作能力……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劉寶泉,2003)。為解決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這些矛盾,不妨以網絡技術為手段,借助互聯網海量的信息資源和新媒體等新型虛擬空間,改進教材,更新教學手段。
教材,作為教與學的重要工具,是否能滿足學生的普遍需求和個性化需求,是教育成功與否的指標之一。身處在數字化時代的我們正處在信息的高速路上。從作家作品到背景知識,甚至其影像資料都可以通過網絡搜尋到。互聯網除提供作品文本,也提供相關音頻、視頻資料以及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網絡以多元化手段和優勢資源豐富了教學資料,實現了資源共享。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有效得補充各種作品和作者的背景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品。
慕課,精品課,公開課等大量優秀的教學資源在網絡中也可以得到。基于某個知識點而制作的5到8分鐘的微課這種碎片化教學模式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固定課時,固定章節的教學模式,使學習者能更為靈活地利用零碎時間選擇學習,更加有針對性地,有重點地選擇學習內容。
當然,在互聯網時代,最不緊缺的就是信息。只要再搜索引擎里輸入關鍵字就可以獲得數千條的結果。對于學習者來說,如何去篩選這些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借助于互聯網補充教材信息不足的同時,發揮主導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由于通訊的發達,人人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手機接入到互聯網。無論師生,人人都擁有自己的QQ賬號,微信賬號,微博賬號等。這就意味著,除了現實的課堂之外,師生仍然有其他的思想交流平臺。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空間便是如同一個個公共空間一般。這些公共空間利用超鏈接技術把網絡資源利用起來,幫助學生從浩瀚的信息里篩選出所需素材,實現了網絡空間的資源共享。
以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號為例:我們可以建立若干欄目,例如: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西方文學理論等。在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部分,可根據不同的時期對作者和代表作進行歸類。除了作家簡介,社會背景和作品選讀,還可以創建視頻鏈接。這樣,學生如果對作品有閱讀困難,還可以通過觀看些視頻材料,達到幫助閱讀原著的效果。文學理論部分介紹文學的基礎知識和文學研究方法。雖然這對初學者并沒有要求,但文學理論能夠揭示文學特性,本質及規律,為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提供了獨立的批評視角,能幫助讀者更深層次地理解文學作品,磨練思辨能力以及提升素養。如果要和老師進行互動,學生可直接通過下方對話框輸入文本或者在留言區和大家互動和交流。
文學課每周2節課的課時相對較少,學生很難在有限的課時里進行閱讀、理解和有效研討。在英美文學課時緊張的情況下,課堂之外的學習就顯得非常重要。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便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學習途徑。
在這些虛擬空間中建立的QQ群,微信群,師生們可以在這些平臺里交流,而不受到傳統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教師可在群里傳播文字,語音以及圖片,視頻甚至Word,Excel,PPT等不同文件形式的文件,避免了傳統課堂較為單一的教學手段。學生在沒有理解的情況下,可以回放這些課堂記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調節自己的學習進度。在傳統課堂外,學生可預先將作品,作家,背景知識等事先了解和預習。學生在預習和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可在交流群進行反饋。老師可以在群中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共性問題,也可以在利用小窗口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這樣兼顧了整體和個人的不同需要,實現差異化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與學生的通過在虛擬空間的交流來了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在備課的過程中有所側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重點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并讓學生進行分組式討論,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師生可以將課堂教學和上網學習進行統籌規劃,來解決課時少而內容多的矛盾。互聯網的交流平臺為傳統的教室教學拓展了時間和空間,幫助從重視傳統課堂教學“第一課堂”的教學模式向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思想啟迪的思考能力的“第二課堂”延伸。
英美文學課作為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英美文學課程的人文性要求要求學生不但能夠閱讀作品文本,掌握實際知識和技能,更應當正確理解和把握人的生命、尊嚴,價值和意義(袁帥亞,2010)。網絡環境為未來英美文學教學提供了“無限的開拓性,覆蓋性和不可替代性”(關春梅,2002)。基于網絡技術和海量資源的網絡課堂和虛擬交流空間,“其可選擇性和可控性都是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顧云飛,2015)。利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資源和新技術對英美文學教學進行改革可以改進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學生則充分體現了認知主體的角色——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的思考,并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英美文學教學被邊緣化的現象,廣大研究者和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為英美文學教學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