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臻媛
(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送橋鎮送橋小學,江蘇揚州 225651)
以往的傳統教學中,在課堂上一直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重點。因此,要想打造出真正的基于學生的理想課堂,教師就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打破以往的枷鎖,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教學,從而使課堂更具效果。但是,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呢?
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認知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1]。
例如,教學《小數除法》,學生已經學會計算整數除法,因此,可以讓學生獨立嘗試新知的學習。比如56.28÷0.67,教師讓學生計算,并將自己的計算想法講述出來。比如有學生說:“我是通過所學過的知識,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關系進行計算的,將原式想象成56.28米÷0.67米,轉化成5628厘米÷67厘米。”這樣,通過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進行組織教學,不僅能夠喚醒、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還能夠調動其挑戰新知的積極性。
因此,要想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首要條件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具體包括知識基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營造課堂氛圍,讓教師樂教、學生愿學,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要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相信學生,這樣,才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還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無限的潛能,并且都能夠成才。
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要想學生能夠自主發現該規律,不應將乘法分配律的特征直接告知學生,而是通過呈現一組算式幫助學生,或者通過相關問題來引導學生發現其特點,進而總結該課的知識。如可采用以下算式作為例子:
(1)觀察下面兩組算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兩側的式子之間的關系。
14×3+6×3○(14+6)×3;5×18+5×2○5×(18+2)
(2)用合適的符號將下列幾組式子連接起來,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
7×3+5×3○(7+5)×3;9×3+9×9○9×(3+9)
學生練習完以上題目后,教師再鼓勵其去發現規律,并嘗試回答:“上述習題等號左邊及右邊的數有什么特征?(前者是兩個數分別與一個數相乘,之后進行相加,而后者是一個數與兩個數的和相乘)”。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快地挖掘、總結乘法分配率的規律。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能夠自行發現某種規律、某些性質特點,并進行總結,會在心底產生自豪感、自信心,這樣,對于自身的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信任,相信其具有無限潛能,從而使其能夠充分展現不一樣的自己。
發展主要是全面達成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這種發展在數學教學中主要體現為:通過數學教學,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并且對于各種數學活動事項能夠使用發展的眼光進行組織。
例如,在教學《元、分、角》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確切地了解元、角、分的產生意義及元、角、分的進率關系,教師在上課時,采用模擬“小小商店”的活動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懂得人民幣的使用,又能清楚加減法的簡單計算。
要想學生真正產生“學習數學有用,我要學好數學”這樣的想法,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發展作為自身教學的宗旨和歸宿點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在課堂上,他們還可以出謀劃策,調動課堂學習氣氛。
總而言之,要想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將課堂充分還給學生,給予其充分的信任、關注,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從而讓學生的明天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劉燕燕.以學生為主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