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陳波
(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中心小學,江蘇張家港 215624)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指出“不教之教”是教學的目標,也是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應該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授之以漁”。“少教”指啟發性教、針對性教、創造性教、發展性教;“多學”指積極學、深度學與獨立學。實施“少教多學”策略,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落實讓學引思、以學定教和以生為本理念,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少教多學”關注學生的獨立學和自主學。《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的六大素養中,也有一項為“學會學習”,可見,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必要預留時間和空間,通過教給方法,科學預設和引導,鼓勵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展開獨立學習。課前預習是對舊知識的鞏固和新知識的初步感知過程,有助于奠定高效課堂的基礎。可以基于預習單,教給學生標記法、思維導圖法、摘錄法、批注法等方法,鼓勵學生課前預習,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
如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教師預設學習單,鼓勵學生自主先學,獨立預習。學習單內容為:復習“整數的加減法”,舉例說出技巧和要點;初步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摘錄出關鍵要點;嘗試對比分析整數與小數加減法的區別;舉例子說出它們計算的不同點;結合生活實例,說說生活中的“小數加減法”等。
基于預習單,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和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小數,并做好舊知識的復習、新知識的預習,運用摘錄法紀錄重點和難點,并提出自己的思想、猜想與疑問,奠定高效課堂的基礎。
新課伊始,可以分配15分鐘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討論,將課前預習預留的問題集中起來,互動討論,解決部分問題,發展學生的分析和思維能力。組織學生自主合作討論,可以促進學生多思、多想,讓學生深度學、積極學。小組討論的過程,是基于預習單及其他預習方式預留的問題,分享成果,探究問題,展開學生合作解決的過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
如預習《正比例和反比例》,學生預留了很多問題。新課開始,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展開合作探究,解決部分問題。合作解決了正反比例的異同點、如何判斷正反比例、各自的圖像特點等問題。基于這些問題,學生合作探究,再次學習課本并查閱資料,結合畫圖與互動討論,學生得出結論。
學生收獲了合作探究的成果,對正反比例的限制條件、實際案例、圖像畫法等問題還模糊不清,有待教師講解點撥。基于小組討論,學生合作學與探究學,在多思多想下,收獲了學習成果。
基于學生的自主預習與合作探究,學生的自主先學為教師的科學少教奠定了基礎,也讓學生親身經歷了自主學、合作學、探究學的過程,學生在過程中發散思維,合作探究,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提升了核心素養[1]。同時,針對學生合作探究還未解決的問題及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的概念、內涵與操作方法等,教師需要參與探究,科學少教,引導其攻克疑難問題。
如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引入“類比思想”,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將“分數”與除法結合類比分析,除法中的被除數、除號、除數,與分數的分子、分數線、分母,屬于一一對應關系。教師恰當點撥,科學少教,建立表格,鼓勵學生觀察、思考分數與除法的對應關系。通過類比分析,結合“商不變性質”,延伸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學生高效、深入理解了新知識,建構了完善的知識網絡,也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的科學少教,除了以合作者身份參與到合作探究中來,還可以師長身份給予學生方法、知識點撥,情感激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提示和點撥下,進一步創造性地探索與實踐,解決未解決的問題。教師的語言提示、方法指導,是科學少教的方法,為學生深度學提供了保障,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科學精神的重要環節。基于發展性教、創造性教,優化教學質量。
如學習《簡易方程》,學生對解方程的技巧始終不能掌握。教師拿來天平,調節平衡后,左右托盤分別放等重量的物品,繼而提問:“現在左邊減5 g,右邊怎么操作才能保持平衡呢?”學生快速回答:“要一樣重才能平衡,右邊也要減5 g”。教師進一步延伸:“為簡化方程,實現解方程,左邊3X+5=20,如何化簡呢?”通過遞進式思維點撥,學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方法點撥下,促進了學生學會學習。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指出,需要在做中學,做中教,才能學習到真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所以,教師科學少教點撥思路的環節之后,需要讓學生進一步深度學,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如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教師點撥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復習已學圖形面積公式,學生借助表格和動手操作形式,將已學長方形面積公式呈現出來。教師繼而引出類比思想,鼓勵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變為長方形,觀察其面積是否有變化,在動手操作中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教師的點撥和提示下,學生動手嘗試,深度探索,試圖將其轉變為已學的長方形。發現剪切后面積不變,且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等于長方形的長和寬。由此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以高。在教師的激勵下,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三角形、梯形及不規則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動手探究,得出“剪切與分割”的劃歸思路。在深度探索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也有效發展了學習能力。
“生活即教育”也指出,應為改造生活而學習。所以,有必要鼓勵學生拓展應用,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活知識”,在探索應用中實現全面發展和進步。教師需要科學預設,促進學生合作探究、深度學習,在生活實踐應用中發現數學學習的價值,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如學習“時、分、秒”知識后,鼓勵學生將“認識時間”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一分一秒都非常重要,歲月如梭,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科學規劃與利用時間”。將“時、分、秒”知識與生活應用結合,引導學生設計“作息時間表”,提出珍惜時間的計劃和建議等,從而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又如學習“比例尺”和“認識方向”知識后,可以組織學生自主設計“家到學校的地圖”,通過設計與繪制,將所學知識運用起來,展開規劃路線、規劃環保上學方案的實踐應用學習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方向感和數學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以生為本、讓學引思的課堂,通過踐行“少教多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上討論交流,教師再開展科學少教、恰當點撥,學生繼而進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和生活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秀麗.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青海教育,2017,(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