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江蘇省南京市天景山小學,江蘇南京 211100)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過程中,通常只是簡單地通過引入、探究、深化概念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的。然而,數學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且未考慮到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思維特點,從而導致概念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小學生剛剛開始接觸數學,基礎較薄弱,因此,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應順應學生的思維特點開展教學,并通過動態形式來具體展現數學概念的動態變化過程,活化概念教學,使數學教學顯得更為靈動。
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則必須要從經驗出發,通過經驗來逐步深化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與數學素養,而數學經驗則是通過參與數學活動積累的。由于小學生天性愛玩,對邏輯性與概念性較強的東西提不起多少興趣,導致其對數學學習無感,而活動性的教學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了解數學概念與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其學習效果不斷提高[1]。
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急于講解教材的知識點,而是先開展一個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利用毛線、點子圖、火柴棒等材料做一個小小的三角形。學生在采用毛線制作三角形的時候,了解到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是直線,沒有曲線;在采用點子圖制作三角形的時候,用尺子連接每兩點就可畫出一個三角形;用火柴棒制作三角形的時候,三角形需要首尾相接,中間沒有任何空隙。不同的操作方式會讓學生產生不同的體驗,而活動的效果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具有極大的幫助。
學習不是一個死記硬背的過程,更側重理解、感受以及分析,尤其是學習數學這門課程,普通的死記硬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沒有多大用處。在上述的活動操作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三種完全不同的制作三角形的材料,讓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操作的方式來感受三角形的概念與特點,從而加深對三角形的了解與認識。一般而言,小學生在開始接觸數學知識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而這些積累則是后期學習的重要基礎。此外,良好的知識積累還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概念,從而讓其學習效果得到不斷提高。
對于學生而言,主觀學習與被動學習的學習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小學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主動進行學習。
數學概念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系統性,例如,二年級學習到“角”這部分的內容時,學生對角相關的知識并不了解,甚至完全沒有這一概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必定會感到惶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主動引導學生了解角的特征,比較角度的大小等。四年級時,學生需要重點了解射線、角之間的關系,并學會用量角器來測量角的大小,并初步形成角的大小的空間觀念。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學習時間的不斷延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與了解會更為全面,學習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再如,學習到《角的度量》這個章節的內容時,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與角相關的知識了,學習起來必定會得心應手。從本質上來說,一個大的角是由無數個小角組成的,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自動忽略1°的分割線,從而導致學生在測量角度時總是容易出錯。一般而言,教師基本上會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教學:(1)詳細向學生介紹量角器的作用與價值,并告知其計量單位是“度”;(2)指導學生使用量角器量角,做到“對邊、對點、讀刻度”,學會正確使用量角器;(3)通過課堂練習來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采取以上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必定會更為深刻。
一名教師在教學《角的度量》這部分內容時,采用一個非常特殊的環節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展現了無數個小角合并為一個180°大角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一個大角其實是由多個小角組成的。由此可見,通過多媒體動畫的方式來展現角的形成過程,能讓學生對“角”有更為深刻的了解與認識,并領悟到角度測量的本質。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引入概念來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點,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遇到的問題會越來越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提問,以此不斷加深其對教材內容的了解與認識,從而提高其知識運用能力與實踐能力。一般而言,數學概念與我們的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而數學概念的運用就是將概念、原理用于解釋各種數學現象與各種數學問題,數學概念的應用則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再認識、再利用的過程。而概念是否根植于學生心中,則需要通過實踐運用方可知曉[2]。
例如,學習《認識公頃》這個章節的內容時,由于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公頃這個概念的認知相對較為模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理論教學法,可以把1公頃面積與學校的面積進行比較,看看孰大孰小,但由于學校面積可能太大,無法進行實地測量,此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利用Google Earth來測算操場的面積或者學校本身的面積,并將測量結果換算為公頃,從而不斷深化學生對該章節內容的了解與認識。
學生的估測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的實踐與操作中獲取的,通過簡單的估測活動,學生對計量單位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并能將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相對于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但由于學生的見識與閱歷相對有限,對公頃概念的認識較為模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學習效果。而動態網絡則能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能清晰地看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從而降低其學習與理解的難度。在學習到有關計量單位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虛擬資源,讓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不斷豐富學習經驗,并為學習效果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數學概念屬于小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由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大多較為抽象,學生學習時很有可能只是淺嘗輒止,學習效果不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主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構建數學概念,通過加強操作、動畫展示以及利用網絡等方式來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了解與認識,實現活化概念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靈動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