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燕
(江蘇省蘇州市陽光城實驗小學,江蘇蘇州 215008)
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一文中提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fā)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的方式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1]”我們教師應正確看待錯誤,讓學生在糾錯、改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發(fā)展思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科學課上經(jīng)常有這樣一幕:教師提問無人應答,但出現(xiàn)一個錯誤答案之后,其他同學爭相發(fā)表見解,是錯誤的回答擦出了他們的思維火花。對待這樣的錯誤,若可以深入探尋出現(xiàn)的原因,可以把學習錯誤轉化為學習資源,反而可以服務教學。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在科學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如下:
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學生對某些概念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這些經(jīng)過生活觀察等獲得的結論即為學生科學學習的前概念。科學概念和前概念有時會比較一致,便不容易引發(fā)錯誤,但部分前概念是與科學概念有偏差的、不全面的,因此它在課堂上常常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一些理解錯誤。
比如,教學《磁鐵有磁性》時,探索磁鐵能吸附哪些物體。其中有易拉罐、銅鑰匙、錫箔紙這些物體,有部分學生因為前概念中磁鐵能吸引金屬一類的物體,因此猜測磁鐵都能吸住它們。
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后,對科學概念、原理、方法等沒有清楚認識或者對于其中的確切含義、形成過程沒有真正理解,也會隨之產(chǎn)生一些錯誤。
例如,《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一課,同學們在學習動物“變態(tài)”“不變態(tài)”這一分類方式時興趣盎然,紛紛介紹所查閱到的資料。但當課堂總結練習時很多同學仍會把雞、魚等判定為“變態(tài)”類別,究其原因,他們沒有理解“變態(tài)”概念中幼年期所指的時期。
學生面對即將認識的對象,有時難以將其與已有經(jīng)驗中的事物區(qū)別開來,往往直接將舊的知識、技能運用到新的對象上。這樣的思維定勢往往會造成學生思維陷入固定的“框架模式”,無法跳出來思考。
科學課堂上,有些問題出現(xiàn)后學生會迅速給出答案,不再做過多思考。但對照問題條件、現(xiàn)象反思下,往往會容易找到正確答案。
例如,在《水和水蒸氣》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學習了蒸發(fā)的概念,了解到水變成水蒸氣的現(xiàn)象叫蒸發(fā),也知道了水蒸氣看不見、摸不到。但在緊接著的凝結實驗中,往小杯中倒熱水,上方出現(xiàn)的“白氣”是什么,多數(shù)同學脫口而出“是水蒸氣”。這時候如果學生反思下,很容易發(fā)現(xiàn)“白氣”看得到,不可能是水蒸氣,有可能是水蒸氣變成的水。
課堂上的錯誤資源是教學的巨大財富。教師不能一味要求學生不出錯,而應把錯誤資源巧妙加工利用,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辨識能力。那么,怎樣利用錯誤引導學生思辨?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對學生的錯誤應寬容大度、耐心引導,切忌嘲諷挖苦。
例如,在教學《種類繁多的動物》時,一位同學認為鯨是魚類。同學們紛紛反對,表示鯨魚是哺乳動物。發(fā)言同學頓時滿臉羞紅,埋頭不語。我見狀給予他鼓勵:“這位同學勇敢表達不同意見,值得表揚。先聽聽他的理由?”這位同學認為在水中生活,用鰭運動的都是魚類。于是,我引導同學們分析了魚和哺乳動物的不同特點,對它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后,也對“鯨屬于魚類”這一想法給予糾正。幾天后再上課,那位同學還是自信發(fā)言。通過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全班同學牢記了知識點,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因此,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回避、舍棄都不妥,當然也不能敷衍而過,應將這些錯誤作為引發(fā)思維風暴的資源,在互相反駁、辨識、修正后,完成知識內化。
學生發(fā)生錯誤是多方面原因所致,同一個錯誤背后也可能藏著不同的原因。 “錯誤”見解是學生真實的思維,了解它才能輕松找到問題的應對策略。
例如,在學習《磁極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磁鐵有南北兩極,還發(fā)現(xiàn)了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現(xiàn)象。我拿出一根沒標明磁極的磁鐵,問:“能判別這塊磁鐵的磁極嗎?”有位同學自告奮勇上臺,但磁鐵遞給他時,掉在地上,從中間斷開了。幾位同學認為磁鐵變兩塊了,一塊只有南極,一塊只有北極,有些同學卻不同意他們的觀點,課堂中有了截然相反的見解。全班同學通過交流、辯論后,決定用實驗的方法來判斷。將斷的磁鐵的兩端分別與標明磁極的完好磁鐵接近,從而得出結論:磁鐵斷了仍然有南北極。
“錯誤”反映了學生的思考路徑,作為引導者,教師可以把學生在課堂上產(chǎn)生的錯誤當成一把鑰匙,去開啟思維之門。如,在《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的教學時,我出示了大、小兩個馬鈴薯,讓學生猜測它們的沉浮情況,很多學生脫口而出:“大的沉,小的浮!”我不做任何評價,只是把大、小兩個馬鈴薯分別放入1、2號水槽中,“哇,應該是大的浮小的沉!”接著我又把兩個馬鈴薯拿出來交換了一下,放入水槽中。“咦,怎么又是大的沉、小的浮了?”大家情緒高漲,開始討論為什么兩次結果相反。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學生腦海中“大的沉,小的浮”這一錯誤觀點,通過實驗,再次抓住“大的浮、小的沉”這個錯誤觀點,讓他們的思維與真實現(xiàn)象相碰撞,然后自主修正錯誤,直至得出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有關這個結論。學生的思維經(jīng)歷了 “否定—肯定—否定”后漸趨成熟。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妨巧妙地用錯誤理解去推動探究,讓探究活動與學生原有經(jīng)驗發(fā)生矛盾,激發(fā)學生心中的疑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科學課教學實踐中,需要強化“錯誤是資源”的認識 ,抓住時機巧用“錯誤”,讓學生從“錯誤”中獲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