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迪
(廣西南寧市桂雅路小學,廣西南寧 530029)
母語是一個民族的專用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標志和象征。打好母語根基,需要從小學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是語文課學習的重頭戲,學生識字效率的高低反映出教師識字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效果的好壞。
筆者通過對部編本一年級語文教材的研究發現,在識字、寫字的編排上,其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理念。事實上,“多認少寫”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一年級小學生心理認知特點和規律的。僅就識字來說,漢字的筆畫多少與該字的難易程度并無特定的關系。但就寫字而言,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極為密切了。貫徹“多認少寫”的原則,可以促使學生提早實現自主閱讀,且不增加寫字的困難。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與舊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讓學生先認字后學拼音,更好地做到了幼小銜接,放緩了學生識字的坡度。舊版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是按照先學拼音,再根據拼音去認字的特點來編寫課文的,而這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勢必使其產生畏難情緒,削弱他們對漢字的學習興趣[1]。
部編本教材開始將拼音教學調整為識字教學,且拼音和識字的比重也有所改變,拼音教學由原來的4個單元減少為兩個單元,識字課則由原來的8課時增加到10課時。這一調整體現出拼音為識字服務的定位,也體現了課程標準中“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的要求。
新課標要求,教學要從三維出發制定教學目標。然而,筆者在長期的聽課過程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偏離了課程教學預設的目標。例如,一位教師在講解“歪”字的時候,將其解釋為“不正就是歪”,同時還把身體傾斜成要倒下的姿勢,學生很快便記住了該字。接著,教師用“歪”字組詞為“歪打正著”,還解釋說:“原本的方式運用得并不恰當,但是幸運地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仔細分析這位教師的做法可知,他偏重于學生是否記住了該生字,但其對“歪”的解釋卻是非常不恰當的。低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客觀地認知世界,也不能正確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他們在聽了該教師的解釋后,很容易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態度,如不通過努力照樣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考試時遇到不會的題目靠“蒙”也能答對等。
每個孩子都不是大腦空空地升入一年級的,他們在正式入學前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漢字。但教師卻常常主觀性地認為學生的識字量為零,對一些簡單的生字他們也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講,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已經熟悉了漢字,如果教師再大篇幅地講,只會讓他們的注意力逐漸分散,識字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識字教學要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同時,識字教學還有一個隱形的目標,即不僅要激發小學生對漢字的熱情,增強其主動識字的愿望,切實提高識字效率,還要求教師主動拓展識字教學方式,突破教材標準,帶領學生從課內外結合中識得更多的漢字。這也是課程標準將“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入第一課程目標的原因。
激發興趣的方式多種多樣,如針對小學生天性愛玩、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時地開展猜字謎、摘蘋果、小蝌蚪找媽媽等趣味性強的游戲。又如,針對“告”字,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個猜字謎的游戲“告——一口咬下牛尾巴”;教學“坐”字,可以為學生編一句順口溜:兩人背靠背坐在土地上。通過這種方法,既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記住了生字,提高了他們主動學習漢字的意愿,同時,還留給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去探索更多記憶漢字的方法。
部編本教材中配備了大量優美且實用的插圖和圖形,力求在視覺上給小學生一定的沖擊,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將教材中的文本內容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充分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上,將他們的思緒拉回到課堂上。為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插圖,引導學生追溯字源,發現生字與圖形之間的關聯性,幫助學生形象地記憶生字。
比如,在教學《口目耳》一課的生字時,筆者先帶領學生一起欣賞、觀察課文的插圖,再引導學生自己說出從插圖中看到了什么,從而自然地引出“口、目、耳、手”生字,最后通過“連一連”活動,完美地將插圖內容與所教生字融合在一起,成功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
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帶領學生置身其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增強學生對生字含義的理解。在具體的生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簡筆畫、多媒體等播放圖像、動畫,讓課堂活躍起來。比如,在教學“哭”字時,筆者發現學生常常忘記寫最后的一點,為此,筆者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小女孩在哭的圖畫,指著上面的兩個“口”,向學生說“這是小女孩的眼睛”,指著“點”說“這代表眼淚”。之后,學生在練習“哭”字的時候就會聯想到“眼淚”,就不會忘記寫最后這一點了。
漢字是我們日常交流最重要的工具,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是幫助學生提高識字數量和效率的源泉。部編本語文教材在生字的編排上極為重視生字教學與小學生實際生活的無縫對接。例如,《大小多少》《升國旗》等課文講的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故事,他們在這種生活場景中進行識字,識字效率也會更高。另外,語文園地中的專設欄目《識字加油站》中的生字,也都是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體現了從生活中識字的教育理念。因此,語文教師應積極拓展識字渠道,多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生字資源,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
綜合上述,小學一年級的識字教學是學生打好母語根基的基礎,為了使小學生對漢字學習感興趣,教師應該以小學低學段的課程目標為基礎,充分貫徹部編本教材“先認字,再學拼音”的識字教學理念,選用能激發學生識字興趣的方法和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以切實提高識字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識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