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洋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新橋實驗小學,江蘇徐州 221000)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預留數學作業已成為教師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有效手段。學生可以通過完成教師預留的數學作業,對講授的課程有更深的理解。學生處在小學階段,在年齡、學習能力、數學分析以及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給教師在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上提出了要求。教師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努力幫助學生改善自身的學習短板,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需要適當滲入生活化元素,使學生有學以致用的感覺。
數學學習的實用性很強,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需要深度挖掘課上所講述的知識及內容。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從生活的角度選取切入點,會使學生有一種新鮮感,能夠使學生對陌生的知識產生相對熟知的感覺。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在這種學以致用的學習背景下,學生會產生更加理性的數學思維,會從實際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通過教師系統化的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會首先聯系實際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長此以往,學生會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深化對數學的理解,在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之間構建連接的橋梁[1]。
例如,學生在學習“圓”這一概念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生活中的實物進行列舉,幫助學生認識關于幾何圖形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相應的衍生物體形狀。單純的圓是幾何圖形,聯系實際情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圓的性質以及進行生活應用。為學生預留作業時可以根據相應的生活實際,要求學生從生活中了解“圓”這一幾何圖形,學生在這樣的生活化作業實踐過程中,可以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意義所在。同時,這樣的作業形式很好地改變了過去枯燥、乏味的作業現狀,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具體化和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是給學生以實踐應用的過程,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幾乎遍布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故而,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需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化元素中的重要性。通過幫助學生收集數學應用素材以及讓學生感受實際應用中數學帶來的便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帶來的強大作用以及知識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通過這樣的數學作業的生活化訓練,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核心要點,從而可以更加深入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實現學生綜合水平的提升[2]。
例如,“雞兔同籠”問題,是一個普遍困擾學生的難點問題。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四十九頭,下有百足,問雉兔各幾何?”這就是很具有生活化意味的問題,學生需要根據實際的生活經驗來思考解題的過程,這也就為教師提供了相應的教學素材。教師在課上教授給學生相關的解題技巧:先假設它們全是雞,于是根據雞兔的總頭數就可以算出,在假設下共有幾只腳,把這樣得到的腳數與題中給出的腳數相比較,看看差多少。學生學會這樣的解題方法之后,教師就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出題。“紅鉛筆每支0.19元,藍鉛筆每支0.11元,兩種鉛筆共買了16支,花了2.80元。問紅、藍鉛筆各買了幾支?”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很明確地跳出原有問題模式,真正檢測出學生的問題延伸和理解水平,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能夠從原有的生活化問題中獲得充分的思維鍛煉,感受數學的獨特魅力。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發掘蘊藏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與數學知識。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講解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取生活化的場景,就可以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問題,能一下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例如,學生的作業中涉及行程問題,就可以稍微做一下變通。例如,甲乙兩名學生從相距18千米的兩地同時出發,去約好的游樂園相向而行。一個同學騎自行車以每小時14千米的速度,在兩學生之間不停地往返聯絡。甲每小時行5千米,乙每小時行4千米。兩同學相遇時正好到達游樂園,甲乙各距離游樂園多少千米?其實還是相同的數學知識框架,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進行稍微變更,會得到一個更加吸引學生的問題。學生也可以根據此類型的問題進一步延伸出不同的問題探究類型。教師借用此類思路來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學習的每一種知識類型都能得到有效的運用。
數學的初始化用途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這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收獲的最大成果。隨著當代社會信息化水平的不斷發展,數學知識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觀念,需要使學生明白在數學的學習中,往往蘊藏著關于科學技術創新的關聯性因素,科學的進步離不開數學的發展。數學學習一定要立足實際,要從現實的環境出發,去解決問題。
例如,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會遇到關于溶質和溶劑的百分比問題。教師就可以根據相應的情景,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如要求學生將10克糖溶解于100ml水中,得到10%的溶液,問再加入多少溶質就可以生成30%的糖溶液,在30%的糖溶液基礎上再加入多少水可以得到10%的糖溶液?這道題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數學運算和溶液配比。這就是數學,來源于生活的學科,時時刻刻都在影響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教師要給學生確立一個嚴謹的學習要求,學生可以從中養成嚴謹和認真的學習習慣,為日后的數學素質培養奠定基礎。
小學數學作業的生活化設計,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教師順利解決學生厭學的問題。為學生真正了解數學、熱愛數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科學的學習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