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俠
(安徽省太和縣太和第十一小學,安徽太和 236600)
傳統的語文課堂以教師口頭講解和學生被動接受為主,此種形式的教學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課堂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將“微課”引入課堂,不僅活潑了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同時,微課還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讓學生可以課下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穎的教學手段會點燃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將“微課”運用于新課的導入環節,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埋好伏筆。
例如,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之初》時,筆者設計了一段《孟母三遷》的微課視頻,視頻用動漫的形式,講述了孟母為了給她的兒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的故事,最終,孟子成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一年級小朋友喜歡這樣具體形象的學習方式。微課的運用增強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奮度,增加了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的關注度,為本節課高效教學做好鋪墊。
任何一門語言都是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1]。語文也不例外。因此,筆者認為語文的課堂應該回歸于生活本身。語文學習要從我們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語文現象和問題出發,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清楚學習語文的現實意義:學習語文這門語言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可以用自己所學習的語文語言知識解決自身可能遇到的困難,或者幫助別人解決問題[2]。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靈活,解決問題的欲望也會增強,從而更好地培養了快樂、主動、積極的學習心態。
例如,筆者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語文園地三》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時,利用微課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熊大和熊二進城游玩時,熊二和熊大不小心走散了,這時熊二想起和熊大約好在萬達廣場聚合。熊二想向別人問路,卻不知道怎么開口,此時,熊二看到一位小朋友,問他:“俺想去萬達廣場找熊大,咋辦?”這位小朋友嚇得哭著跑開了。熊二看到小朋友嚇哭了,心想:“俺該怎么說話才有禮貌,小朋友才能喜歡呢?”而此時熊大正在著急地等待熊二,他想熊二肯定會想辦法來萬達廣場找他,但就是擔心熊二不知道怎么問路。熊二看到前面十字路口有個警察叔叔在站崗,它跑過去想請警察叔叔幫個忙,這次誰來幫幫熊二,教教它怎么請別人幫忙。微課播放到這里就結束了。聽到這樣的求救,學生的被需求感提升,學習渴望也大大增加,筆者創設了熊大、熊二走散的生活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語文學習聯系起來,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文化習得能力,而且點燃了他們幫助熊大、熊二的渴望,盡快投入學習中,好用自己所學幫助好朋友熊大和熊二團聚。
再如,筆者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口語交際《打電話》時,錄制了這樣的情境:周末,妙妙在家做作業,但她記不太清作業內容了,她想給語文老師打電話,確認下語文作業,可是她擔心自己表達不好,不知道怎么開口和老師說。這時,屏幕上出現一行字:“小朋友們,你們能告訴妙妙怎么和老師打電話嗎?打電話應該注意什么呢?”筆者設計這樣形象、有趣、直觀的動感內容,也可能是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情境,學生很快拿起書查詢本課學習內容,幫助妙妙解決她的困惑。將學生的生活例子制作成“微課”,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大大提升,學習到了他們認為有用的知識,提高了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每課時都有對應的難點,突破語文每課時的教學難點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核心。如果教師每節課的教學難點不突破,學生學習知識的目標就無法完成,語文學習會越來越難。既然每節課的難點突破如此重要,該如何突破難點呢?筆者靈活運用“微課”協助語文教學,突破教學上的難點。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猜字謎》的教學難點是:了解“青”字家族漢字的特點,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筆者在設計微課時,先動畫跳出一個“青”字,學生很快讀準,緊接著拋出問題:誰能組個詞?學生紛紛舉手回答“青山”“青草”“青菜”,有個學生說到了“清水”,此時有學生說:“清水的清帶三點水。”這時筆者讓學生評價誰說得正確,在評價之前先認真學習本課的知識。小朋友認真看完微課片段,微課講解了“青”字家族與不同偏旁在一起,所表達的意思不一樣,而且視頻里有“清”“請”“晴”等文字的演變過程。
筆者采用“微課”視頻教學“青”字家族漢字的特點,讓學生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律,促進師生互動分享。最為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用生活的眼光去觀察問題、發現規律,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了把課堂教學時間更多的留給學生合作交流,筆者在每節語文課之前,會以3至5分鐘“微課”的形式,提前把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發送到班級家長群里,讓家長協助學生自主預習,了解和學習“微課”中呈現的知識點。
然后,在每節課的前幾分鐘,先對“微課”呈現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和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如果班級里絕大多數學生已經掌握,可以一帶而過;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或部分掌握,筆者再酌情進行講授。一段時間下來,不僅課堂教學效果更好,而且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此外,教師可把“微課”作為復習材料使用,學生在家隨時隨地都樂意點擊播放學習,或者不明白之處反復觀看。這樣可以滿足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語文基礎水平、語文學習接受程度控制微視頻的進度快慢,微課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好幫手”,也成了增強語文學習自信心的“助力器”。
例如,筆者帶的一年級(2)班里有位男學生,起初討厭語文,連最基本的b和d都分不清,筆者為此特意制作了關于漢語拼音教學的一系列微課,里面包括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的發音、書寫,還包括編制的拼音闖關游戲和兒歌。筆者鼓勵他堅持每天看一個微視頻或者學習一遍兒歌,慢慢地,這位學生愛上了語文,尤其是喜歡以微課的形式學習語文。這樣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學會了拼音,攻破了拼音難關,更為重要的是微課助力學生愛上學習語文。
總之,“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了新的“舞臺”。如果巧妙地把“微課”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中,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注意力,協調師生互動,助力學生更好、更快地獲得知識,習得語言,更好地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修正,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就感,增強其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