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燕
(江蘇省啟東市向陽小學,江蘇啟東 226200)
所謂“語境”,即語言內容、形式得以生存的社會文化形態,包括風俗習慣、價值觀等方面。在英語教學中,語境指學生英語學習的語言情境,是為學生語言學習服務的[1]。只有創設真實、有意義的語境,才能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輸入、輸出。語境包括生活語境、時空語境和文化語境。置身于語境之中,學生能展開積極的言語思維、想象和表達,培養自身語用能力,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英語學習是一種語言學習。語言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生活語境,引入生活素材,增強學生英語學習親和力。教師借助生活語境,能夠提升學生言語理解能力,并使學生生成良好語感,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例如,教學Asking the way一課中Story time板塊時,筆者將教室布置成“準生活化”語言活動環境,按照周邊醫院、公園、商店、郵局、街道等布局,用圖片布置成一個“微生活空間”。置身其中,學生能清晰地感知方向。同時,生活化語境能夠激發學生生活化想象。筆者安排一位學生扮演成外地人,向路人(其他學生)問路,練習本單元日常用語,如“How do I get to...?”“Go along this street.”“Where is the post of fi ce/hospital/park ?”“Turn left/right.”“Next to/behind/in front of...”“You can get on the metro/bus at...Then,walk to/go along...”“Turn right at the first turning.”“Excuse me.You can see...on your right/left.”有了常用生活化話語介入,學生能夠主動完成演練。有學生還在黑板上畫出自己家的位置,然后邀請其他學生到自己家做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用英語問路,用英語指示路。
生活外延和學生英語學習外延相等。創設生活化語境,讓學生進行生活化角色扮演,能讓學生較快地建立英語學習與生活體驗間的關聯。盡管語境是模擬、仿真的,但學生扮演卻是真實的。生活化語境能將英語學習話題、任務、結構、功能等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生活化英語操練、交際過程中,提升自身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所謂“時空語境”,指不同場所、不同時間下的語言環境。時空語境,要求學生完成不同的視角、角色轉換。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剪輯相關時空場景,創設不同語境,引導學生言語表達。教師應立足于文本內容,挖掘文本內涵、意義,引導學生使用英語言語交流,讓學生在探究、合作學習中習得語言,促進學生言語思維、想象力發展。
例如,Unit 5 Seasons中Story time板塊,教師必須創設不同的時空情境——“In spring/In summer/In autumn/In winter”,引導學生使用言語表達。教師可要求學生在不同時空語境下,選擇一張有季節氣候特征、活動方式、運動方式的圖片,至少使用四句話進行表達。不同時空語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挖掘學生的表達潛質。如一位學生這樣描述春季:“Spring is coming/The weather gets warmer/The birds come back/Flowers are blooming/I can fl y kites!”在時空語境下,學生產生詩性表達。通過聆聽、表達,學生能夠了解四季特征。當學生遇到困難、障礙時,筆者和其他學生適時給予援助,助推學生表達完整。這樣的時空語境非常有趣、新穎,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活學生言語儲備,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時空語境是不斷變換的,有助于學生轉換角色,投入英語學習之中。在語境表達中,學生可能會受到漢語語境知識的感染,出現“中式英語”現象,甚至出現暫時卡殼等現象[2]。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實現英語語言形式與語境知識的相互融合。
文化是言語的“根”,是言語生生不息流淌著的血液。教師要創設文化語境,催生學生的言語感受、體驗、感悟。所謂“文化語境”,指基于特定習俗、社會歷史等背景的語境[3]。學生英語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感受性、體驗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英語語法,英語語匯量也非常豐富,但卻不能進行流利的英語表達。有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學生缺乏良好語感。那么,如何讓學生形成良好語感呢?筆者認為,必須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形成一種跨文化意識。
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中西方思維與觀念的不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行得體的言語表達。例如,在英語中“a boat on the river”,中心詞boat置前;在英語中“I like apples very much”中,“very much”發揮修飾作用,因而置后等。掌握英語言語表達特質,學生就能進行準確得體的言語表達。例如,在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的教學中,受漢語文化語境影響,學生往往最先想到的表達句式是“Do you want...?”而英美國家常用的句式為“Would you like a /some ...?What about...?”這是因為,英美國家很注重語言的委婉、禮貌,往往與建議性語氣相關聯。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文化語境,讓一名學生分發食品,另選擇幾名學生拿取自己想要的食品。在幾輪對話中,學生自然能掌握詢問句型,感悟到中西方口語表達的差異。
創設文化語境,讓學生進行英語口語表達。在文化語境中,學生能感悟英語表達與母語表達的差異性、獨特性。作為教師,要將英語與文化有機結合,適時向學生介紹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禮儀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語境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土壤,是學生英語學習的根基。語境能讓英語教學變得直觀、形象、真實,能促進學生言語體驗、言語理解、言語認知和言語感悟。在英語語境中,學生不僅要關注言語內容,更要把握言語形式,體會到言語意義、功能,從而將英語語法結構融入語境中,進行積極的言語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