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美蓮 孔 鍇
(沈陽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44)
“存在即合理”出自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意思是: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班級授課制在整個世界的應用已經有了三百多年的時間,但到目前仍沒有找到可以取代它的一個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這意味著它同樣擁有存在的原因。自十九世紀末以來,人們便意識到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提倡要發展學生的多樣性進行因材施教,使教師和學生得到發展。整個理論界都在研究如何在班級授課制這個基礎框架上進行改革創新,做到既符合社會的需求也能滿足人的發展。
16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創立了班級授課制這個教學方法,18世紀末,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班級授課制的普及。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完善了班級授課制的內容,由于蒸汽機和電氣時代的到來,機器大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1]。將工業化生產引入了教育領域,為工業革命培養出大量懂得機器生產的人才。工業革命為近代教育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并對現代教育影響深遠。班級授課制打破了以往貴族壟斷教育的特權,推進了教育平民化和規模化。一個老師可以同時對幾十個學生進行教學,擴大了教育對象,有利于大面積培養人才。因為班級授課制能夠大量培養人才,所以至今仍是我國及世界各國中小學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截止2015年底,我國還有5630萬農村貧困人口,分布在832個貧困縣。這些地區經濟普遍不發達,人口綜合素質不高,教師數量少,九年義務教育都很難普及。能夠在這種情形下讓更多的孩子接受學習,消除因學致貧這一現象的最佳教學組織形式就是班級授課制,班級授課制會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學效率。一位老師,一方天地,便能教育一群渴望學習的孩子。只要世界還有貧困落后的地方在,那么班級授課制就永遠有它存在的價值和原因。
從我國的國情來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就要求我國教育要從小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做到個人服從集體,一切從集體利益出發。班級授課制則是非常有利于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在班級中,幾十個同學聚集一起,無論是學習還是活動都是集體進行,經常會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這時候老師加以引導,學生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集體榮譽感。
首先,從教師角度來看,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管理制度包括教學計劃、備課、上課、閱卷、課外輔導、實驗指導、課外活動、成績考核和評定、教研活動和教學總結十大方面[2]。而每一方面的條文規定了教育中的集權化管理,其弊端主要在于忽略了教學的多樣性和無視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一直以來,老師在班級授課制中占主導地位,學生被動的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學生的個性與創造力受到壓制得不到釋放,孩子在這種授課制下變得死板,不靈活,于是紛紛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成為主體。事實上,教師也存在局限性,這種上課的模式并不是教師一人決定的,在班級授課制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老師的個性和創造性也在泯沒,因為教師也是被教育集權化管理的一員。
其次,從學生角度來看,班級授課這種制度會抹殺孩子的天性和自我創造能力。因為課堂上過于強調教學,忽視學生的需求,不管他們喜歡與否,都要接受知識。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卻要接受統一的標準授課,成績便呈現不同分數。學校又是以成績為主,那么成績不好的孩子便被標上差生的標簽,孩子也隨之會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在班級授課制中,學生就像生產流水線里的原產品,進行統一的加工,最后根據生產標準給標上好、中、差的標簽,再統一走上銷售市。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問并開始重視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也逐漸顯現出來。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到需要給全中小學生進行減負,減負是全社會的事情,就學校來看,需要設置合理的課程安排,進行科學化管理。這意味著我們的課程設置也需要調整,各門學科的內容不要太多,所達到的知識標準也不能太高,應該是不同學校和地區同一年齡段的學生都能到達的標準。文化課所占比例不要太高,一天之內不要安排過多的文化課程,這樣才能將孩子從課后作業的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孩子有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班級授課制的弊端就是太過于強調統一性,不能釋放孩子的天性。因此需要在課后組建興趣活動小組,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組建體育方面的,比如校足球隊、籃球隊、舞蹈隊等,也可以組建知識方面的。只要孩子感興趣并可以給孩子帶來益處的活動,都是可以組建的。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從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和發現自己的優勢,并獲得喜悅感,以消減孩子在課堂被動學習所帶來的厭倦。組織興趣活動小組與課堂知識互補互助,讓孩子各方面全面發展。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要消除大班額,進行小班化教學。2017年,全國有大班額(56人以上)36.8萬個班級,占全部班級的10.1%;全國有超級大班額(66人以上)86000個班,占全部班級的2.4%[3]。這種“大班額”不但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影響教學質量,也有可能帶來安全問題。這就需要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找出解決措施,進行小班化教學,給老師精力和時間注意到每個孩子,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