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花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河西堡第三小學 甘肅 金昌 737009)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寫作。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其實就是寫作方面的教學。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最怕給學生指導作文,而學生也最怕寫作文。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邁好寫作的第一步,順利跨進習作的殿堂呢?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拙見。
“寫話”與“寫作”不同,它是“寫作”的開始,是“寫作”的基礎。要想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寫作,就要為學生打好“寫作”基礎,也就是讓學生掌握寫話技能。那么如何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寫話技能呢?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語文課程標準》把第一學段的作文稱為“寫話”,目的是為了降低寫作難度。學生剛開始練習寫話時,教師一定要放寬尺度,哪怕是一句很簡單的完整話,都要給予肯定。在老師的肯定下,學生就會覺得寫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們就會越寫越想寫。如果,一開始就給他們提出高的要求,那么學生就會對寫話產生畏懼心里。所以,一定要降低要求,激發他們的寫話興趣,再逐步提高要求。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成就感非常容易滿足,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話,都會讓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比如:有的寫“我和媽媽一起回家”教師就要鼓勵學生說:“不錯呀,你還懂得用和、一起這兩個詞?!边@樣既讓孩子有了被認可的機會,又提高了各自口頭語言表達的能力和欣賞水平,同時也能帶動全班學生寫話的積極性。
我們常常批評孩子的作文寫得空洞,其實就是學生肚子里的“墨水少”。孩子們之所以不愿意寫,是因為沒有合適的語言來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缺少相應的知識積累來闡述自己的見聞。積累語言文字有以下三條途徑: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積累詞匯的主要途徑。所以,老師就要很好的利用課堂這一主要渠道指導學生積累詞匯。教學時,我們應在語言環境中恰當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將其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指導學生通過創造性語文實踐活動規范語言運用能力。
如果單靠課本積累詞匯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詞匯。如:學習課文積累了有關春天的詞匯和句子,再引導學生到課外閱讀有關寫夏、秋天的文章,從中積累詞語和句子。這樣舉一反三,不但積累了詞句,還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生活也是個巨大的課堂,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的知識和經驗。我們就要利用合適的時機激發學生的積累意識,教給積累的方法。如:有學生說他在家做作業時,父母常說他不要“三心二意”,要“專心致志”。我就問他“為什么要這么說?”他告訴了我原因后,我先肯定了這位學生很會積累詞語,再引導說父母的話是對的,學習要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孩子們看到自己收集的東西得到老師的肯定,積累的興趣越發濃厚。
作文更準確地說是創造文章。作文過程中,有孩子發揮創造力的廣闊空間。因此,老師要擺脫抽象的、生硬的條條框框,讓學生張揚個性,思路不拘一格,在不違背規律的前提下,求異創新,暢所欲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焙⒆佑胸S富的想象力我們何不好好利用?實踐告訴我:老師在作文的命題上多花點心思,創設多種形式命題,在“趣”字上下功夫,不但可引發孩子們寫作的興趣,還能活躍孩子的思維,激起創意。
在新課改的道路上,我們經常會聽到“磨滅了個性、扼殺了創造力……生活環境不同,家長對其成長的影響不同,孩子們形成了不同的個性,他們觀察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感受自然也有差異。因此,我認為,我們務必尊重孩子們的個性,讓他們說“真話”。這樣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才是新的。
語言,本是極具個性化的。雖是小學生,可他們在平常的語言交往中,都顯示了孩子不同的個性。平時,每聽到孩子們說的精彩語言,我都贊揚。評講作文時,我有意將不同學生描寫相同情景的好句子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領會、學習。每發現教材中出現個性化的語段時,我都讓學生反復誦讀,領悟作家成功的語言表述。
在指導學生寫話時,要引導學生開拓思路,多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多作想象性的描述。例如,學生在作文中寫春天的景物,不是“美麗”就是“好看”,千篇一律。于是,我讓學生抓住春天小草、樹木的狀態,仔細觀察,再用想象性的語言描述。于是,學生寫出:“小草睜開了雙眼,輕輕揉了揉,大地便換上了五彩的衣服”這樣的語言,脫 “俗”,有創意。
總而言之,教師作為引路人,應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使學生樂于寫話,把寫話當作一種快樂,他們的語言才會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逐步把學生引入創造性的習作之門。從而不斷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那么,我們的抱怨將會變成贊美和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