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常偉
(微山縣昭陽街道西萬小學 山東 濟寧 277600)
我們數學老師改作業,改試卷時往往感嘆學生錯的可惜:“這么簡單的問題,怎么錯了呢?”究其原因,很多類似的低級錯誤大都是因為在讀題過程中的失誤造成了。再深究其深層次原因就是學生數學的“閱讀能力”差造成的。個別同學在做題時,還沒有沒把題讀完呢,感覺做過這種題,馬馬虎虎把題做了;還有的在讀題的過程中很多關鍵詞沒有注意到,題肯定又錯了。看來不單單語文要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數學也要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我就近幾年來,我在訓練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點滴做法分享給大家。
長期以來很多數學老師形成一個習慣,就是讓學生算,算,算,只是照著課本把例題講的透透地,卻忽略了學生的讀。學生只需看黑板,記筆記就行,課本成立做題本,學生學數學很少看課本。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缺少閱讀的機會和習慣,也就失去訓練和培養閱讀能力的機會。所以,教師應改變這種被動式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閱讀機會,通過加強閱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獲得自我成長的本領。學生閱讀的時間可在課堂內,也可在課堂外。閱讀的內容可以是課本上的,也可以是參考資料上的。每次講例題以前我都讓學生先充分地讀,讀透題目,說說自己讀的意思,關鍵詞等,給學生讀的機會。
有些同學之所以出現做題錯誤往往不會抓關鍵詞。老師就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數學題時“抓關鍵詞”。就是把題目中的主干提煉出來。如這樣一題:“學校準備給五年級發作文本,發給8個班,每班45本,全校還需要留30本作為備用。學校應買多少本練習本?”這是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道練習題。對于這道題目的,我們可以抓里面的“關鍵詞”:“8個班,45本,還要留30本?”這樣讀了后,學生減少了干擾項,抓住了主干。是個很好的方法。學生學會抓關鍵詞,閱讀能力就回去有很大的提升。
注重讀寫結合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在初始階段,我們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讀寫結合,就是邊讀邊把一些關鍵數字寫下來。可以先寫在演算紙上。閱讀過程中也可以適時停頓,進行對比、復習和回憶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舊知識等思考行為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 培養閱讀能力。 比如在交給學生路程與速度這方面知識的時候。我讓學生邊讀邊寫出“路程=??,距離=??”,要是求速度,直接讓學生套公式就行了,方法簡單有效。學生學起來也輕松,愉快。
數學閱讀要訓練學生學會對比閱讀,即“讀”中比較。以“讀”比較就是通過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邊讀邊比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為以后靈活應用打下扎實的基礎。如讓學生區別“除”“除以”,“相對”“相向”……在學習了利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決問題后,我給學生出了這兩類題目:一輛汽車3小時行駛了180千米,按這樣的速度,從濟寧到青島共行駛6小時。兩地相距多少千米?一輛汽車小時行駛了18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甲乙兩地長280千米,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需幾小時?這兩個問題有何不同,有何區別?問題是什么?讓學生反復讀,對比出區別,進一步理解題意,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數學看起來是很枯燥的。數學閱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少有學生把讀數學書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主動地去做,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和幫助,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和興趣,體驗閱讀數學書帶來的學習上的變化,使學生從不想讀轉到愿讀,從愿讀轉變到會讀,最后上升為樂讀。我們教師就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會帶給學生快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一定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去閱讀數學,要從機械閱讀向意義閱讀轉化。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立足于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年齡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基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認知活動的有效方法,會造成學生心理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不平衡,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帶著問題和懸念去閱讀,就去驅使學生去思考、分析數學語言,增強其語句轉化和理解的能力。同時,有一定目的性和計劃性的數學閱讀,又會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和質量,并進一步誘發和保持其閱讀的欲望。
總之,加強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要采取各種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就可以感受到數學閱讀帶給我們的成效。也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因閱讀而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