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嬋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清遠 511510)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職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必修課程,對于實現學校的教學目標并且促進學生的就業問題發揮了重要的功能。高職英語的學習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對于讓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目標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大學英語教育必須著眼于英語實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職業能力的培養。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需要培養與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近年來,為了響應國家教育部的號召,為滿足社會對于高技能人才生產力的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推進全國職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設。廣東省被教育部評為全國職教基地示范省,省教育廳從2013年啟動了“廣東省大學生英語職業技能認證考核”方案,并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大學等學院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礎上向全省推廣。大學英語教學向職業英語方向的改革正如日中天地展開。
由于我院學生在生源的層次上相對較弱,生源主要是高考中成績比較低的學生以及個別心理素質較差而導致高考發揮失常的優秀學生,當然還有一些自主招生、學徒制特招生等不同形式錄取的學生,學生的學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相當參差不齊。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好的學生不愿刻意彰顯自己,差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技巧欠缺、對基礎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因為學不會、看不懂而產生厭學情緒,再加上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而投入更多精力進行“教”,導致課堂上學生可以進行交流學習的機會少,語言環境不足的問題也是困擾學生英語學習的因素之一。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主體,教學能力的強弱、知識儲備與專業匹配度等都與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高職的教師普遍是一些經過系統訓練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們雖然有著系統的專業知識,但是真正從事外企工作或者商務活動的人卻非常有限,對于日常的教學,他們更加注重的依然是對傳統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職場實踐和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即使在處理和專業有關的英語知識時,也更多的停留在出現的詞匯語法知識,而不是各種專業詞匯在不同職場環境下的實踐交流的融合。因此,我們的大學英語教材也不能只一直沿用傳統的生活通識教材,而應該讓學生學會兩條腿走路:大學英語既是各個專業英語的基礎課程,同時也要具備高職高專的特色,學習高職類的職業英語或者職場英語。
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效果的評價更多的依賴于A、B、四級測試考試的通過率以及期末考試的成績,但是這種方式并不能凸顯素質教育對于學生能力的要求。首先,A、B、四級測試考試主要著眼于學生英語語言的通識應用能力的測試,包括詞形變換能力、句型結構應用能力、英語閱讀、寫作、翻譯能力等,學生需要通過英語的A、B、四級考試,教師也像幫助高中生應付高考一樣,逐漸把教學重點放在詞法教學、句型教學、語法分析、翻譯、寫作等,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學只能停留在知識層面的教學,而不去關注職場環境下的工作過程與文化禮儀、語言交流等英語學習。因此我們的教學改革必須結合考核評價體系模式的改革與時俱進。
教學理念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對于教學活動所持有的基本觀點與態度,是所有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們在遵守和執行的教學信念。把這些理念體現在對高職學生的教學活動中,才能有效的實施其職業教育的教學培養目標。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達到高職英語的崗位能力要求,順利實現學生英語水平和交際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傳統的英語語言習得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高職高專的發展需要,我們必須在提升職業能力理念的指導下加強對學生不同職場背景下的文化、語言學習,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因為廣泛意義上的職業能力還包含著責任心、心理素質、團隊意識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們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模擬職場環境會話、展開各種調研、合作完成某個項目的研究報告、上臺講述小組匯報、講述自己喜歡的英文故事等,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將來在職場工作中才能具有更高的職業能力來獲得更多的機遇與發展空間。
探索與提高大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其出發點就是在教材依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職場實際應用能力,優化教學方法。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為教師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責任,讓學生不斷地按照一定的目標任務去模擬操作與學習,能夠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維持較高的興致。
我們的研究目標既是從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到教材改革,更進一步的研究主要在于對項目任務化教學方法、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對此,我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教學教研活動:1.對現任的大學英語教師進行相關理論與實踐的培訓,尤其是對新手老師進行有關教材的學習研討、學習如何使用平臺管理系統,進一步熟悉教學軟件等操作性學習;2.強化運用電腦網絡知識,開展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學習活動;3.通過開發教學軟件和微信、微博資源共享等活動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4.組織相關教師到走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前沿的兄弟院校去學習改革經驗和觀摩課堂教學。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真實的可操作性,不同專業的老師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往往通過老師布置任務,學生的預先自學---網絡作業反饋—-課堂互動再現知識—-老師評講—- 學生評價等一系列的翻轉課堂教學環節,在多維度的操作與訓練中自然而然地完成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的過程。所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新趨勢。
教學資源是教學過程中所依賴的要素。進年來,學院引進了更多與電教實踐密切相關的教學軟件,比如德實軟件、超聲軟件、手機端學習軟件等,為學生打造更高端的自主學習平臺。我們開發了自己的大學英語課程網站,網站內容包括A級、B級和職業英語技能考試等三方面的英語試題庫、教學資源庫包含不同的大學英語基礎課程、職業英語課程和給種生活情景微課等多方面的現代化教學設備。
在教材、教法的改革方面。我們把大學英語的課程目標定位為第一學期學習基礎通用英語課程,第二學期改為學習綜合職業英語。真正實現了從普通高校教材向職業英語方向的靠攏。
學校的教學活動的組織和考試的安排其出發點應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學校對英語教學活動進行評價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傳統中對于高職教學效果的評價過度的依賴A、B、四級的通過率是不妥的,我們不應該把一門以交際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的課程變成了一門以考試成績高低為主的課程。我們應該注重知識體系與職業能力的評價相結合,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既有利于讓教師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有更多的可行性,又有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調整自己學習的方向。在改革評價機制的同時,我們響應廣東省教育廳的號召,從2015年7月開始在全院不同的系部抽出14級的9個實驗班參加了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廣東省大學生職業技能認證”期末統一機考的實驗,并取得了完滿的成功,學生辦證率達到66%,說明我們學院的英語教學水平在全省同類學校中也是處于比較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