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紅
(三亞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00)
“四字格”概念是魯志韋在文章《漢語的并立四字格》中首次提出的,他將其廣泛地定義為“四個字(音節)組成的詞或詞組,在語法上成立且緊密相關,其前后有比它更大、更明顯的停頓”。呂書香(1963)擴大了“四字格”的范圍,指出它不僅包括四音節復合詞、成語和慣用詞組,還有四音節熟語。姚殿芳和潘兆明(1985)在國際漢語教學會議上將其詳細闡述為“由四個字組成的單詞或詞組,包括由四個不同單字組成的詞、復合詞、成語、慣用語和臨時搭配的結構。”馬國凡(1987)將其定義為“由四個音節組成的單位”并指出“強調外部形態是確定四字格的主要依據并不意味著‘四字格’可以是無意義的音節拼湊,它是由不同程度表意的四音節的粘合體”。馮勝利(1997)為“四字格”做出了全面的定義,認為它是四個字組成的語言,可以形成獨立的語言單元。
“四字格”由四個音節組成,形式上整齊劃一;其含義往往不是四個漢字意思的單純疊加,常蘊藏中國文化、歷史,含義豐富且言簡意賅;口語和書面語中均頻繁出現,適用性廣;根據其結構可通過更改其中一個或多個字來創造很多類似的“四字格”,可塑性強;音韻上節奏鮮明,有感召力。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語義、語音、四字之間結構等),學者們對“四字格”的分類也不同。筆者在參考了其他學者分類方法的基礎上,將《報告》中的“四字格”分為如下四類:(1)成語類,如“登高望遠”、“氣吞山河”等;(2)具有中國特色類,如“一國兩制”、“兩學一做”等;(3)約定俗成類,如“頑瘴痼疾”、“必由之路”等;(4)連珠類,如“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等。現將中央編譯局編譯的《報告》英譯本中采用的翻譯策略按以上分類舉例如下:
《報告》中,在成語詞典中可查到的成語類“四字格”有73個。這類“四字格”有簡有繁,大多有中國文化背景,蘊義豐富、感染力強。翻譯策略主要有直譯、意譯和省譯。簡單易懂的成語類“四字格”可直譯,既傳遞其原本意義,又實現其交際目的。如“砥礪前行”被譯為“press ahead against odds”、“繁榮富強”被譯為“prosperous and strength”。有些成語類“四字格”若被逐字翻譯,會使讀者不知所云。此時需要將其意譯。如“輕輕松松、敲鑼打鼓”,若被譯為“beat drums and clang gongs”,將使與我們有文化、語言差異的英語讀者難以理解。考慮到原語的交際目的和讀者的接受能力,這兩個“四字格”被意譯為“no walk in the park”,表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非易事。再如,“不合時宜”、“氣吞山河”的翻譯打破了原文的四字形式,直接譯為其含義“outdated”和“epic”。還有些“四字格”詞語重疊,用來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加強語言的氣勢,英譯時應盡量避免重復,采用省譯策略,取其部分翻譯或不譯。如“長治久安”中,“長”和“久”含義一樣,英譯時只需譯出其含義,將此詞譯為“enduring peace and stability”。
此類可采用直譯、意譯和增譯策略。有的詞指既定的國家政策,如“一國兩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港人治港”(the people of Hong Kong governing Hong Kong)等,這些詞在首次出現時已被詳細解釋,在《報告》中只需直譯。有的詞指我國最新發展理念,若被直譯將不能很好地傳遞其含義,因此常采用意譯,如“金山銀山”應譯作“invaluable assets”而非“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還有的“四字格”充分展示了中國的國情和特點,特別是在獨特的國家、地方政策方面。對中國國情不甚了解的英語讀者很難完全理解這些“四字格”。對它們英譯除了直譯,還需要用增譯的翻譯策略。《報告》英譯本(中央編譯局)中對這些“四字格”除了給出字面翻譯,還注釋了它們的完整含義。例如:
“五位一體”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to promote coordinated economic political、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advancement)
“四個全面”the four 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make comprehensive moves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deepen reform, advance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strengthen Party self-governance)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
此類在《報告》中數量更多、內容更廣。在語義上, 它們與成語類“四字格”關聯密切,十分相似;在結構上, 它們通常是約定俗成的。對其英譯主要采用直譯、意譯和省譯策略。例如“青春夢想”應直譯為“youthful dreams”,“歷經磨難”應直譯為“been through hardships and adversity”;“血肉聯系”應意譯為“deep bound”,“想在一起”應意譯為“remain true to the people’s aspiration”;“偉大旗幟”應省譯為“banner”,“生動實踐”應省譯為“the course”等。
此類“四字格”指幾個“四字格”相繼出現,詞義逐漸向前推進,文本動量不斷增加。對這類“四字格”主要采用直譯、省譯和意譯策略。例如,“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應譯為“Chinese spirit, Chinese value and Chinese strength”,直譯并重復“Chinese”一詞,凸顯了我國文化自信。又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被省譯為“insure people’s access to childcare, education, employment, medical service, elderly care, housing and social assistance”, 用七個并列的名詞準確、簡明、連貫地傳達了原文信息,既在形式上大體與原文相對,又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再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被意譯為“create fine works that are thought provoking and of a high artistic standard ”, 確保英語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原文含義。
對《報告》中不同的“四字格”應綜合選用不同的英譯策略。對簡單的和需要逐字翻譯的類型可僅直譯;對必須解釋其內涵的則需意譯;對重疊詞和連珠可以省譯。因此,將《報告》中的“四字格”譯好,才能讓英語讀者更好地讀懂《報告》,讀懂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