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昌明
(黑龍江省綏化市教育學院 黑龍江 綏化 152000)
新課改后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主觀意識,被稱為主觀性教學,教師通過各種教學的方式方法從旁協助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這種主觀性教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加適合學生的培養,還有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教學效率的提高,以下就通過幾個方面來介紹主觀性教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要面向未來”主體性教學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傳統教育被稱為“應試教育”,教學內容全部圍繞考試展開,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忽略了學生心理、生理和發展興趣。而主體性教育則是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其教學分為以下原則:
在主體性教學中,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輔導,在進行主體性教育時要給學生人格上的尊重,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激發,對學生的智力潛能進行發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創造力,讓每個學生都敢于并樂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師生關系的和諧有助于教學內容的展開和教學效率的提高,老師要以學生的視角為出發點看待問題,以平等的身份跟學生進行溝通,要給學生應有的信任與尊重,學生犯錯不能總是處罰,有些時候可以表示理解,學生有適合自己個性的發展方向可以適當的給予鼓勵與支持。這樣對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有很大幫助,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都會輕松和諧。
書本上的學習是枯燥的,因此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情景教學,根據學習內容創建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從而達成教學目的。這樣即解決了問題,又實現了教學目標,還有助于學習氛圍的營造,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單調的,讓學生埋頭于書本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主體性教育則不同,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師生互動也要多樣化,可以設計答案開放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為了使主體性教學能有效的展開,教師可以結合語文這門學科特點,設計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當然這些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實施要遵守教學原則。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學內容展開跟接受的主體,所以老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內容與學習問題進行自主體驗跟探索,當學生學會并習慣這種學習方法后,會對他們以后的學習與生活帶來長遠的益處。自主探究式教學從課前對教學內容的引導到課后練習的設計,其主旨都是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學習氛圍,開拓學生思維創新。老師先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接著發出質疑,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發現,提出假設,然后設立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自去探究并尋找答案,最后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在中小學課堂上,老師經常會以小組的形式將學生進行劃分,常見的是用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來帶動兩三個學習成績差,學習動力不高的學生。而主體性教學也可以使用這種模式,將同學進行分組,讓不同組的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研究,當產生不同意見時甚至可以通過辯論賽的形式來解決,這樣即融洽了班級關系,又形成了良好的班級內部競爭環境,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加深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知識的理解。
優化學生素養是創新式教學的目標,其主要方式是將學生拉入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親身感受與體驗,進而達到在體驗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的目的,學生知識獲取能力得到了增強,問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交流合作能力得到了培養,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這一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素養,提升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使老師與學生達成了共贏,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新課改后教學不再只是對于學生成績的要求,而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追求,中小學語文教學相對其他科目而言本就比較枯燥,傳統教學的方式方法只是讓學生背課文,記生字,不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還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而新課改后的主體性教育模式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展開,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師生和教學氛圍,自然而然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