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專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第二中心小學 福建 廈門 36110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新教材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巧設學習情境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然而,新課程下的一些數學課,情境只是為創設而創設,只圖表面熱鬧,夾雜了太多的與學習數學知識無關的信息,干擾和弱化了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缺乏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真實地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小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心情寬松愉快,那么他們的視覺,聽覺就特別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加強,思維也會更加活躍,學習效率自然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就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那么,如何創設學習情境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是獲取知識的開端,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最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最愛聽故事,特別是在數學課上聽故事。作為數學老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巧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學好數學,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在引入新課時,把數學知識貫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獲得持久不衰的學習動力。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中,我用優美的背景音樂、生動形象的動畫,巧設了一個“猴子分甘蔗”的故事情境:一天,天氣炎熱,猴子一家四口都熱得受不了。三只小猴子吵著要猴媽媽買甘蔗給他們吃。猴媽媽思考了一下,買來三根同樣長的甘蔗。開始分甘蔗了,老大說:“我要1根最長的”,猴媽媽將第一根甘蔗平均分成2根,1根給老大。老二看到說:“太少了,我要3根”, 猴媽媽將第二根甘蔗平均分成6根,取了3根給老二。老三更貪心,說:“太少了,我要4根”, 猴媽媽將第三根甘蔗平均分成8根,取了4根給老三。三只猴子高興極了,都認為猴媽媽對他最好。小朋友,你們知道他們誰分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于是,我追問道:“猴媽媽是用什么辦法來滿足三只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時,我說“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你們就知道了!”這時,學生急于明白故事中的道理,在學生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得到了充分地激發,并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過程中。
古人云:“學須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思維的開端、創新的基礎。創設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情境,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引發學生對所遇到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獲取知識,增強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掌握思維的策略和方法,促進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執教“最小公倍數”時:我先請全班學生按順序報數,并記住自己所報的數是多少。報數是2的倍數的和3的倍數的分別站起來。(學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接著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有些站起來兩次,有些是一次。)再看看報哪些數的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報6、12、18、24、……的同學。)這時我提出:報6的同學為什么站起來兩次?(經過小組合作、交流,得出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所以兩次都站起來了。)最后,我請學生互相說說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還有哪些?其中最小的是多少?(還有12、18、24……說不完,最小的是6。)到這里我告訴學生:6、12、18、24……這些數都是2和3的公倍數,其中6就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從最熟悉的報數開展《最小公倍數》教學,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對所遇到的問題展開小組合作、討論,在寬松和自由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了學數學就像在“玩”。這樣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實、有效,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這種問題情境下學生能不積極參與嗎?
競賽是一種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方式,小學生在競賽情境下比在平時正常情境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競賽中,由于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第一,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贊賞,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大大地提高學習效果。在教學中,不妨適當地引入競爭機制,設計一些比賽的情境,比準確、比速度、比技巧,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促進學生在學習上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
例如:在教學“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的練習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比賽:比賽時間是8分鐘,內容是8道簡算題,題目分別是:117×79+117×21、25×204、415-176-24、829+63+71+37、125×39×8、350÷14、965-(765+93)、25×5+74×5+5,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進行比賽,完成最快的小組加10分,第二名加9分,第三名加8分,第四名加7分,然后小組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對的同學能為本小組再爭得2分,最后評出得分最高的小組為優勝組,這樣比賽不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確率,全班同學都很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結果讓我最高興的是學生的運算速度和正確率都有極大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促進知識內化,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從生活實際中選取一些與數學相關的實例,創設發生在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情境,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跟著好起來,并不斷完善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
比如,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了估算后,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進行延伸,巧設了一個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課件出示):
今天小明一家去超市購物了,超市給他們打印了一張購物賬單:
火 腿 腸:13.00 元 果 汁:16.00 元
牙 膏:3.00 元 洗 發 水:23.00 元
洗 衣 粉:6.00 元 蔬 菜:8.00 元
媽媽有120元,小明有35元,爸爸有75元,你能幫小明估一估共花了多少錢嗎?由誰來付款?(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方法。)
討論交流后,學生分別講解自己的方法:
生1:我只把十位上的數字加起來,這樣算出來的是他們至少需要的錢數,要40元,所以小明的錢不夠付款,可讓媽媽或爸爸付款。
生2:我是這樣算的:
13 + 16 + 3 + 23 + 6 + 8≈70(元)
10 20 0 20 10 10
我覺得這是更科學、更接近準確值的估算方法,結果是70元,用爸爸的錢就夠用了。
生3:我是把兩個數加起來看成整十數,再相加,得出是70元,爸爸的錢夠付款了。
16+23≈40( 元)13+8≈ 20( 元)6+3≈ 10( 元)40+20+10=70(元)
……
通過生活中這樣的購物活動,學生充分運用了所學的知識多角度地進行問題的解決,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空間,強化了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完善了知識的建構。
總之,巧設學習情境不能是擺設,過多無關信息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而且會失去情境創設的價值。巧設教學情境要做到實用、有效,要從教學條件水平、學生生活實際、簡單好操作等方面去考慮。要注意每一個情境要有助于學生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情境中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巧設學習情境,讓數學課堂教學改變其枯燥乏味面孔,使學生在情境中樂學、愛學,提高學習效率,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從而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