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衛
(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江蘇無錫 214112)
杜時忠在《人文教育與制度教育》中說:“現代教育在增加它的長度(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和廣度(大教育、泛教育),卻在喪失它的深度(對人生的關懷、對人性的提升)。[1]”這句話引起了教育者的廣泛關注。現代學校教育正在實踐從“應試”走向“關懷”,這是與時俱進的重要舉措。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中學校教育重考分重升學率,而或多或少對學生道德成長的主體性有些忽視,關懷教育是有缺失的;學校心理輔導因專職心理老師的有限,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成長,關懷教育也是有缺失的。推行全員教育,健全完善的關懷教育機制,實踐有效的關懷道德教育活動,教育才能真正實踐著“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教育的目標。
關懷,作為教育的另一種模式,正在使我們的德育工作走向關注人的心靈成長。林清玄回憶他的老師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關懷是最有力量的,時時關懷四周的人與事,不僅能激起別人的力量,也能鞭策自己不致墮落。”這對他后來立志要度過一個“關懷的人生”是起很大影響的。現代社會,網絡的發展、智能化的快節奏生活使我們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深入有效溝通,“關懷將成為調節整個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出發點”(諾丁斯),學習體驗關懷感知關懷,學習關懷自己塑造自我形象,學習關懷他人完善品質,這都是現代教育所需的教育內容。斯普朗格說過一句話:“教育之為教育,在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喚醒關懷的品質,培育關懷的人格,是教育的責任。如何有效開展關懷教育?美國教育家諾丁斯的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能給我們有效的指導。
“教育即生長。”關懷教育的目的是關注并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健康成長。關懷者(教師)要關注被關懷者(學生)的需要,在移情心理機制的作用下幫助被關懷者(學生)實現自我成長。關懷基于需要,移情是關懷的心理基礎,培養關懷品質,養成關懷素養,是學生心智健康發展的主要內容。學校作為培育關懷的場所,“一是發展每個學生的合理興趣和才能;二是關懷在場師生的生活質量:三是為師生探索大多數人共同感興趣的問題提供條件”[3]。
關懷是相互性的。關懷是主體人的一種行為,這種關懷行為聯系著關懷者和被關懷者,正是這種關懷關系互動地呈現著關懷的美德、實踐著關懷的價值而富有深遠的教育影響。關懷關系是道德的核心。我們“必須有一種廣角的教育引導所有的學生關懷自己,關懷自己身邊的人們,關懷植物、動物、環境、工具和思想。教師不只是要在思想上引導學生形成成熟的道德判斷,更重要的是給予學生被關懷的體驗,使他們在被關懷中學會關懷”。
關懷教育的方法是榜樣、對話、實踐、認可。一個有關懷心的老師,“從不視規則為最高圭臬,而是時刻關心學生的道德自我”,“看重的是學生與自己的關系對學生道德態度產生的影響”[4],處處為人師表,注重言傳身教;構建和諧的“我—你”平等互動對話空間,建立一種充滿關懷的師生關系;實踐是體驗,體驗關懷生活,積累關懷經驗,發展關懷能力,形成關懷態度;認可他人,對他人道德行為肯定鼓勵,認可就產生出力量感,于是變得更好。
充分發揮政治課中關懷主題的教學內容,貼近現實,展現關懷價值,實踐關懷理念的正面引導。挖掘課程學習內容之外的隱性德育內容,如通過學雷鋒日、植樹節、愛鳥日、地球日、母親節等主題節日,開展關愛父母、樂于奉獻、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系列主題活動,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情境,深刻認識到關懷的價值,獲得真實體驗的同時實現道德的發展。通過豐富的閱讀交流、在電影感悟中獲得厚重的關懷內容。
關懷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互動型的師生關系,在師生交流和對話中,理解、接納、關懷和認可的教育過程,培育關懷品質,養成關懷素養,實現師生間的共同發展。其間,“關懷型教師的榜樣作用是年幼者學會關懷的無言向導和動力之源”。教師要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心聲,懷有同理心,理解學生,平等交流彼此的想法,提出可行的建議,讓學生體驗被關懷的感受,在這樣的關懷情境中,學生獲得被關懷的幸福感,轉化為一種內在的力量——關懷他人。美國教師帕克·帕默爾在其著作《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寫道:“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為。……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款待產生一個更親切地款待教師的世界。[5]”這是一種平等、寬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充滿關懷的雙向型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達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有意義的道德學習需要引導學習者進入有意義的行動情境,關懷教育寓教于景,不僅能增進學生對關懷的認知,而且在實踐行動中豐富關懷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關懷行為的發生。可以創設關懷活動情境:校園內“十八歲成人禮”活動、“感恩”話題班會等;校園外志愿者活動、關愛動物保護環境等宣傳活動,都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契機。德育實踐活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反思環節,意義更加深遠,也可看作是諾丁斯理論中的“認可”環節:其一,富有關懷情感的教師要對學生的關懷實踐給予積極的認可;其二,學生間互相認可。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后“最感動我的一幕”“我最想說的一個人”等交流活動,幾句話,句句觸及心靈的感動之處,一種關懷他人和被關懷被認可的愉悅在輕松的氛圍里生成,道德實踐意義無限。諾丁斯說:教師賦予學生與現實相符的積極的自我形象,學生才能產生力量感,才能形成積極的道德追求,從而使德育的關懷體現出時代性、層次性和生動性。
教育的本質屬性在于引導完備人性的建構與發展。引導者首先應是關懷道德教育實踐中的榜樣,作為一個關懷者,要擁有關懷的品質、關懷的智慧、關懷的理念和豐富的關懷經驗,能敏銳地觀察到學生的關懷需要,適時適宜地關懷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放地、非選擇性地、不懷功利目的地接納學生,建立和諧的關懷型師生關系,以教師的關懷行為去感染、熏陶學生。
構建以關懷為取向的德育實踐活動,必須直指關懷的價值追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這是德育活動的基本原則,重形式輕內容的德育活動沒有德育成效,關懷本是一種體驗過程,忽視主體作用,無法實現自我悅納自我教育的教育功能;要遵循生活原則,選擇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個性發展的實踐活動,創設關懷情境,在“行”的德育中讓學生體會到對社會的關懷責任感。走進生活,是德育工作獲得生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做好關懷教育。營造充滿關懷的校園文化氛圍,創設充滿贊賞、鼓勵、認可等積極的關懷教育的課堂環境,開展富有生活力的、智慧的、關懷內涵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充盈的關懷體驗。家庭是學生關懷品質養成的搖籃,一個充滿愛心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從小關愛品質的養成是耳濡目染的。高中生教育,特別是寄宿制學校,更需要家校結合,協助學校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共同育人。社會為學生提供實踐關懷基地,提供豐富的多方面的志愿活動機會,是學生接觸社會、關愛社會、服務社會,實踐關懷價值的最佳窗口。合三方面的力量,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朱小曼說:“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喚醒學生的內在自覺。”關懷取向的德育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生命,突出關懷教育的實踐性,關注學生的真切體驗和感受,關注學生內在的生命成長,喚醒學生的內在關懷品質,培育關懷素養,使教育走向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