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祥云
(江蘇省南通市平潮實驗初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361)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控制與判斷。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即提升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所帶來的自信程度。課堂教學應依據學科本質追求學生對所學課程知識的渴望,注重所學課程知識對學習的刺激,以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
近年來流行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如小組合作、學生探究、學生實驗、討論、多媒體演示輔助教學等教學方法。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教學方法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教學方法的選擇應適用教學內容。新課程的實施,提倡把科學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同時,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設計實驗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學科體系,深入挖掘教材,靈活處理創新,不斷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和探究過程。
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化學學科,很多化學實驗適用探究式教學,課堂教學也應由激發學生積極地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性學習。筆者在執教《水的凈化》一課時,對于如何分離明礬凈水后燒杯中的固體和液體,設計了下列實驗:利用實驗臺上提供的物品和儀器,小組內進行實驗達到分離沉淀和水的目的。剛開始預設的物品只有紗布,二次備課時,筆者認為這樣的“驗證性試驗”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謀求他們的個性發展,于是在提供的物品中又增加了棉花、布、濾紙,請學生任意選取提供的物品和儀器中的一樣或幾樣,小組內設計并完成實驗,達到分離沉淀和水的目的,把該“驗證性試驗”環節設計成“探究式實驗”。通過實踐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處于極度興奮的狀態,都爭著搶著去設計并進行實驗。學生通過設計的各種各樣方案并進行實驗,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化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密切相聯系的學科,創設聯系生產生活、時事新聞等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1]。化學課程標準也要求:加強化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創設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找出自然界的規律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質,是化學研究的任務,無論是哪一項,都體現了化學家造福人類的基本追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凸顯化學的積極意義,考慮符合學科教育的理念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興趣水平的研究。
筆者在備《水的凈化》第一稿教案時,想以播放自然界水污染的圖片導入,但覺得情境渲染負面影響太重,不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也曾說:“使材料有興趣,應該承擔加在教育上的興趣原理的所有敗壞的名聲[2]。”后來筆者將定稿改為:課前播放南通濠河的風景圖片,并配以歌曲《家鄉的小河》,通過美妙的音樂、優美的畫面,引出學習課題。這種導入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極大地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創設情境還應考慮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并提供可供學生思考的有價值問題。在探究過濾法凈水和探究吸附法凈水這兩個環節之間,筆者安排了電視劇《蘭陵王》中凈水的片斷并設置了問題鏈:視頻中用了什么凈水方法;聯想到生活中可用什么物品代替濾紙過濾;如何才能使視頻中得到的水進行更高程度的凈化。通過創設問題鏈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應用了所學知識。這既是知識的遷移又是知識的升華,從而讓學生享受思考問題的機會,享受問題中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葉瀾在《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中曾指出:一門學科對學生發展的價值,除了學科領域的知識以外,從更深的層次看,還應該給予學生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提供獨特的視角、思維的方法和特有的邏輯[3]。“問與答”是問題呈現與解決的一個完整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要保證課堂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度,還應注重學科給予學生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價值。
在探究過濾操作時,筆者在演示過濾操作后,原先設計的問題是:過濾實驗中的操作要點有“一貼、二低、三靠”,其分別指什么?教學過程中發現,這太重復、累贅,耗時也較多。后來,筆者將問題改為:請同學們交流一下實驗中有哪些操作要點?這樣設計的問題變得簡約明了,也使問題有了一些思維含量,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從而樹立自我效能感。
又如,課堂小結時要慎用“你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之類的提問。筆者在課堂小結時也曾這樣問,結果學生大多數回答的是新學的幾點知識,千篇一律。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必須注意課堂提問的學科相關和難度分布。在執教《水的凈化》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假設你朋友約你外出旅游探險,對于解決飲用水需攜帶的物品方面,你有哪些設想?”作為本堂課的小結。學生積極性特別高,相互討論交流,并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的小結既幫助了學生及時進行了知識的整理和遷移,又更好地激發他們自我的效能感。另外,筆者在本課的結束語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水都不是純水,人們通過多種途徑,多種過程對水進行凈化,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滴水!”這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總之,中學化學教學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不是諸如分類、實驗、計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響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化學思想觀念。這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最能體現化學學科自身的特點,也最能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但不同的設計理念和實施方案會影響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方向。
如教學“探究凈水方法”這部分內容,教材上安排了明礬凈水、過濾法凈水以及蒸餾凈水三個實驗。筆者對這三個實驗進行了重組和增減。學生完成明礬凈水實驗后增添了運用提供的物品分離固體和液體,基本上能實現固液的分離,使他們覺得問題的解決包含著自己的思維成就,因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在對于實驗室中的過濾操作先教師演示后學生實驗,這樣設計對于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學生,可在模仿實驗中維持其自我效能感。而對于蒸餾凈水則不進行實驗,只是由學生結合蒸餾操作的裝置分析燒瓶中的水是如何轉化為蒸餾水的。
另外,評價學生實驗成果也很重要,對學生學業以及對學業以外的能力給予積極評價,會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總之,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我們選擇及組織教學經驗應關注化學學科本質,處理好人為的誘因與課程知識的關系。當我們在教學中投入了感情,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學生就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自我效能感和勇氣就會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 孟獻華.科學與常識:基于生活關聯的化學教學設計——以初中“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為例[J].化學教學,2015,(7):39-43.
[2]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1-142.
[3]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