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素平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教學理念越來越不被人們認可[1]。與傳統的教育理念相比,新型的教學理念具備了比較明顯的優勢。微課教學就是在新教學理念應運而生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上采用微課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可達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好勝心旺盛,想象力豐富的時期[2]。單一、乏味的授課方式不僅扼殺了他們的童真,還會對他們的思維方式產生不利影響。總的來說,微課教學有助于營造愉悅、歡快的語文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啟發學生思維,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質量。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3]。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反而會打擊、消磨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后續學習。新課程改革標準中要求教師應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學習。教師作為引導者,不僅僅是單純地傳授知識給學生,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動力。微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可利用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學生建造適當的情境,營造愉悅、歡快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融入課堂學習。教師在微課教學中將課堂重心轉移到學生身上,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將知識通過微課教學展示出來,既可以讓小學生在課堂中吸收了課堂知識,也能夠增強其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在《哪吒鬧海》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對神話故事的了解有限,以及教材的展示限度,導致課堂效率較為低下。通過多媒體工具進行圖片、視頻的進行微課教學,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梗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教學設計,將故事通過多媒體動畫方式直觀地向展示出來。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制作文本故事中的角色道具,并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營造愉悅、歡快的課堂氛圍。通過微課教學,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到故事中,主動了解故事情節發展,提高學習的關注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有些文章需要深刻學習才能理解其中內涵[4]。小學生處于幼齡時期,由于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的不足而未能夠理解到文章中的主旨內涵,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微課教學幫助小學生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微課教學能夠通過情境創設,幫助學生解決對教材存在的認知錯誤,讓小學生在具體的、輕松的情境中掌握文本知識,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除此之外,微課中的情境創設還能夠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語文教材中一些文章的創作時代距今較為久遠,今人只有充分學習了古人的時代背景才能學好舊時代作者的作品。因此,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工具進行情境創設,從而將文章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充分地向小學生進行展示,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微課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情境演練、角色扮演等手段進行展示,充分將文本創作的背景生動展現出來,幫助教師講解教材。例如,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PPT、影像視頻等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關于三顧茅廬的情節背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被教材故事所吸引,融入到教材當中。除了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作為情境創設的工具,教師還可以借助學生的力量進行教學活動設計。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并以文本故事為基礎進行二次的劇本創作。學生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文本的故事情節中,促進其對教材的熟悉。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將自己所創作的劇本進行演示,形成活動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直接地理解文本教材,達到教學目的。
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闡述著實踐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而傳統的語文課堂一向以教師為中心,小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學生吸收知識,因而影響了課堂效率。新課程改革標準指出,語文是我國的母語課程學科,語文學科中包含有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學生可通過語文活動實踐熟練掌握語文學科的特點與規律。因此,語文教師應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大量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微課教學是一種在新課標改革下應運而生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微課教學將大量的語文材料通過課堂活動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出來,自然而然形成活動氛圍,使學生融入到學習中。學生通過微課件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可大大提高其實踐能力,活躍思維,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在課堂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接觸并吸收大量的文化知識,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也可提高其綜合學習能力。例如,在《做一片最美的葉子》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到大自然的美與偉大是教學重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一片樹葉帶到課堂上進行觀察對比。教師通過學生分組進行小組討論,指導學生對植物、大自然進行觀察、體會。類似的教學活動實踐有助于小學生直觀地理解和記憶并且較難遺忘。即使在課后之余,教師也可以鼓勵小學生自主發覺生活中的各類事物進行詳細觀察、動手實踐,提高實踐能力。通過微課教學,學生能夠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文本知識,并且能加強同學間的協同合作,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設計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個人特性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教師應密切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往往沒有主動及時發掘學生對知識的疑問,甚至對學生的疑惑避而不答。這樣的消極回應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當主動回應學生,并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設計有助于提高生思考能力的學習任務。此外,在教學中,教師也應當適當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引導學生積極進取,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微課教學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學習的欲望。通過微課教學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例如,在《孫中山破陋習》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圖書館自主尋找關于孫中山的相關史料、書籍。通過史書、書籍的查詢了解,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一代偉人孫中山的更多故事背景,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大膽與孫中山有關的歷史事件、文化知識等內容,有助于其加深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在此過程中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文化。教師可通過ppt、影像資料等方式展現近代史的演變過程和與孫中山相關的歷史典故,促進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啟發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思考。
語文不是一門枯燥無聊的科目,在語文的學習中可以學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啟發小學生思維,提高文化素養。新課程改革標準指出,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為輔,提升課堂效率,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教學目的。微課教學教學恰恰符合了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要求。微課教學是一種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的教學模式,其將語文的知識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有趣,減少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通過微課教學,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提高專注力,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微課教學模式為教學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其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不但能夠增加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夠有助于啟發小學生的思維,使其愛上語文,在學習語文中收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