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萍
(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學校,江蘇江陰 214400)
思想品德學科具有典型的人文主義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學的親和力,對于全面推行和實踐課程改革、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的接受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獨特魅力,從而讓師生的心靈靠得更近,呈現“親師信道”的效果。在人文觀念的引導下,分享過程要求師生互相開放,溝通、接納、寬容、分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澎湃與成長,才能讓學生自由地展現自己的個性,教師的工作才會有成效,才能彰顯人文魅力,才能使思想品德課成為一門具有獨特魅力的“新課程”,從而營造出人人愛政治課、聽政治課、“用”政治課的嶄新教學氛圍,實現課程本身的深度“轉型”。
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自然而然生成一種體態語言,這種特殊的“語言”,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體態語言,可以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1)微笑:在課堂教學中,微笑是克服學生恐懼和緊張心理的有效方式,微笑教學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最基本的手段。對于認真傾聽、熱愛動腦、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的學生,筆者常常會給予他們滿意和欣賞的微笑,使他們對學習有更大的興趣。對于那些反應遲緩的學生,筆者總是微笑著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應在課堂上時刻關注學生,并以微笑與學生互動。
(2)拍肩膀或后背:除了提醒“放松”的作用外,還意味著“輪到你了,你一定會答對的,相信自己”的潛在意義。一開始,班里有很多學生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筆著通過走向他們并拍拍他們的肩膀或后背,引導他們回答問題,增加他們的勇氣,增強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撫摸學生的頭:撫摸他人的頭是用來表達喜愛的動作。這樣可以有效地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對于一些比較頑皮、積極表現自己的學生來說,這一舉措是非常有用的。
(4)點頭:對愿意回答問題的學生,點頭是鼓勵他們說話更積極的方式,點頭是最直觀的肯定。教師真誠的點頭能激發學生表達和實踐的欲望與勇氣,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獲得成就感。在口頭語言中,教師還要向學生說明點頭贊同的原因以增加點頭效應。
肢體語言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還要以適度的原則為基礎,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認為,只有以生活為中心的課堂才是新鮮的課堂,也就是生活教室。筆者認為,要想構建一個生活型的政治課堂,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以下策略引導學生走入社會,走向生活,體會生活與知識的聯系,領悟生活的本真意義[1]。
新課導入如果遠離學生的生活閱歷,將很難引發學生的共鳴,更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現實生活出發,把學生的生活經歷帶到課堂和教學之中。例如,在《唯物辯證法》的教學中可用時事,2011年3月12日,日本的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爆炸,造成了核泄漏。一些居民誤認為吃碘鹽可以防止核輻射,發生食鹽搶購的現象。這些事件表明了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而客觀的。福島核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三里島核事故確實給人類安全使用核電以警示,但從人類能源的利用歷史來看,核電無論是在安全隱患上還是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上都是比較小的,核電的應用前景是光明的。而對于核電發展,堅持兩點論和關鍵理論相統一以及進步與曲折相統一的觀點加以分析便非常明了了,這樣的引入輕易地激活了學生的人生閱歷,引起了思想的漣漪,開啟了教學的帷幕。
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要求教師不拘泥于教材,將現實生活的事例引入課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筆者在教學《創造價值》這一內容時,恰逢我校開展“學陳某某同學英雄事跡”活動,筆者介紹了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展開討論:面對生死考驗,陳某某同學為什么沖進了波濤洶涌的河中?通過討論,學生深刻理解了英雄的精神,懂得了他的這種品德源于對社會、對他人的崇高責任感。學習陳某某,就要像他那樣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有句話說得好:“我忘記了,我記得,我明白了。”教學過程即生活進入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如一地探索,在平等、自主、體驗的環境中追求真理,在豐富的人生境遇中達成學習目標,使知識與學生生活交織在一起,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具體來說,教學過程可以采用聊天模式、實驗模式、表演模式、查詢模式等。
教師在課堂上要優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幫助他們提高基礎知識水平。對優秀的學生來說,評估應該側重于鼓勵他們進行創新,并讓他們獲得成功。教師在進行評估時,不以學生的成績水平為單一評價標準,要實現“分層評估,鼓勵肯定;多向評估,共同參與;多重評估,體驗成功”。形成“表現—鼓勵—成功—樂趣”教學機制的良性循環。
教學設計應該將“控制”轉變為“創造”。因為以“創造”為核心的教學設計,追求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把教學視為一種意義建構的過程,可以體現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思維的生成、合作與發展。“創造”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自主創造學習目標、創造學習內容、創造學習資源、創造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參與者。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師的事情,學生也可以參與設計,那么,學生如何參與教學設計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參與確定對他們有意義的學習目標,使學習目標符合自己的實際,成為自己的內在需要;參與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學習進度的安排,提高學習效率;參與學習方法的選擇,使其符合自己班級的特點,實現個人發展和其他學生共同發展的雙贏目標;參與制定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使其成為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2]。
綜上所述,親密的師生關系對課堂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即使教學改革中有時“山重水復”,也終將“柳暗花明”。只要教師潛心挖掘,就一定能使思想品德課教學獨具魅力,借助幽默風趣的語言,讓思想品德課程成為“聽起來需要,做起來重要,忙起來必要”的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