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躒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第二實驗小學,福建廈門 361005)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常常會有不少困惑:自己精心準備了教案,課前也讓學生收集了各種資料,但一節課下來效果常常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歷史和地理題材的出現,教與學的困難越來越大,教師和學生都覺得教材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分析原因,除了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合理,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否有效之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本文中筆者就道德與法治課程如何有效地開發教學資源談談自己的看法。
日本學者江本勝的《水知道答案》一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實驗:“當你對水肯定的時候,它會結出漂亮的結晶;對水惡語相加的時候,它不能結晶;為水祈禱的時候,它也會結出美麗的結晶。聽到怎樣的話、聽了怎樣的音樂,水的反應都是不同的?!倍仔〉膬和浅錆M靈性的生命,更需要遵循正面引導的原則,把生活場景引入品德課堂,讓品德教育滲透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兜赖屡c法治》面對的是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這個年齡的學生,模仿能力強,分析事物的能力還未形成,因此在準備教學資源時要注意正面引導[1]。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誠實的孩子人人夸》一課時,在社會誠信屢受質疑的時代里,如何從小在孩子的心中播下誠實的種子呢?筆者覺得面對低年齡段的孩子,不要將反面的例子引入課堂,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感悟誠實帶來的快樂,讓美好品德的種子扎根在學生心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孩子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蔽覀冎佬W高年級的孩子思維的獨立性、自主性增強了,思維的批判性也有所發展,在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往往達不到最佳效果,這個階段的品德教育應正反事例相結合,從學生生活實際或當下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選擇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生道德養成的資源,讓學生在相關事件中接受教育,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如,六年級《社會文明大家談》一課中,教師截取節假日各旅游景點游客素質低下導致的不良衛生狀況視頻,讓學生觀看、思考,高年級的學生被視頻中的事例及數據震撼到了。他們通過換位思考說出對社會文明的看法: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員,我會感到很慚愧,沒想到每個人隨手一扔,就匯聚成如山的垃圾,給清潔工人帶來巨大的工作量;假如我是一位清潔工人,我會很感謝文明的游客,如果人人都做到垃圾不落地,環境就會更美麗,國家也不會消耗那么多資源;假如我是一名外國游客,我可能會這么想……這樣的事例,引發了高年級學生從多個角度來進行思考,讓學生認識到不文明行為不僅影響環境衛生,更會將中國“禮儀之邦”的美稱丟掉。這類資源的選擇切合教學主題,學生能站在不同的立場多角度地觀察問題,進行思考,并從他人身上引以為戒,真正落實學生的道德認識。
弗洛伊德提出兒童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會經歷從追求快樂原則到追求現實原則的變化過程。而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兒童良好品質是品德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目標之一。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優化教學資源是一條路徑。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開放的,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中,每天各種各樣的新事件、新事物都在沖擊著人們的心靈。教師要及時豐富和更新那些學生耳熟能詳的、具有強烈情與理震撼力的教學資源,使教學與時俱進。在教學《俯瞰祖國大地》一課時,學生在中國東部海域圖上看到了釣魚島,他們興奮地叫起來:“釣魚島是中國的!”教師及時捕捉課堂生成的信息,豐富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課后再進一步查找相關資料來論證釣魚島為什么是中國的。學生在系列的探究活動中,通過收集資料、處理數據、驗證假說等活動,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探求知識的學習方式。在多種信息碰撞中,將“釣魚島是中國的!”牽引內化成堅定的國家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團結之心!
教育的本質是實踐,它來源于具體的生活,學生品德的養成也應在生活實踐中進行[2]。因此,教學資源的選擇應指向具有教育意義的平凡生活,如《為平凡感動》一課,什么樣的人,什么事能讓學生感動?中央電視臺的“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動”“感動中國”等節目,學生觀看后雖然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是,讓他們說說身邊的感動時卻因找不準切入點而無從說起。這時教師就要從學生身邊平凡的人物入手,觀察他們的工作情況,如冒著寒風、頂著烈日維持校園周邊道路秩序的家長義工;上電梯時有序朝里走的鄰居;每天認真分發點心的同學。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就讓我們用一雙慧眼從不經意間的一個動作中發現感動點,產生真實感受;從細節做起轉化成具體行動;從每天實際行動的落實中形成共識——平凡中的感動貴在堅持,它無須張揚,卻讓人過目不忘,感動不已[3]。引導學生在平凡樸素的現代生活中體會感動,培養責任感,進而拓展為義務和道德。
而教材中有些題材雖然離學生的生活較遠,但品德教育的內容卻無處不在,關鍵是教師要善于將生活中的真實環境融入教學中,架起橋梁,引起共鳴,達到最佳教育效果。例如,《罪惡的戰爭》講的是在罪惡的鴉片戰爭中,鴉片成了特殊的武器,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如今歷史的車輪走進了21世紀,毒品的危害仍然存在。而讓父母痛心不已的網癮、隔離親情的手機癮、危害身心健康的口袋書等精神毒害正悄悄地危害著兒童的身心健康。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辨析現今生活,達到知行合一。
教學資源不僅包含大量的教育信息即教學資料,還包含了支持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內外部條件,其中學習能量是最關鍵的支持系統。學生學習品德的正能量怎么來?筆者認為,有效的激勵是關鍵。正如泰戈爾所說的:“不是棒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所以,優化的教學資料還要有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去“擁抱”它,方能彰顯教學的魅力。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美國心理學家威潛?詹姆斯說道:“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可以發揮80%—90%。”可見,激勵對于發揮人的潛能確實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如何進行激勵呢?筆者認為“榜樣”的示范和引領可以使教材中抽象的道理和圖片化的人物鮮活起來。每學期開學初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名人及名言警句,寫在品德學習記錄本的首頁,并以顯眼的顏色加以描繪,每當打開筆記本就能得到一次很好的洗禮、激勵。當然,孩子自主學習的持續性是需要不斷鼓勵的,所以榜樣的塑造應是多樣性和現實性的,可以利用課前2分鐘時間讓學生結合單元學習主題分享他喜歡的名言或名人故事,久而久之,就會匯集成積極向上的能量。同樣,生活中與學生親密接觸的家長、教師特別是同齡孩子中的典型最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起到良好的激勵效果。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俯下身子觀察學生,及時捕捉孩子閃光的瞬間加以表揚,引導他們從具體的行為中學習體會榜樣的道德精神及道德觀念,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榜樣也是人,也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的榜樣才是真實的,有說服力的,從而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健康成長》時,可以讓學生分享關于誠信、節儉等方面的名人名言,可以由班級向學校發出倡議書尋找校園“誠信星”“節儉星”,一起制定爭星規則,共同遵守。同時讓孩子們當“星探”,寫下得星理由,把相關星星送給你認為值得擁有的人,還可以給這些“星”級人物挑挑“刺”,找出差距,明確方向。這樣的榜樣有血有肉,學生不會覺得遙不可及。
評價不是為了對學生作出好與差的甄別,更不是為了打擊某些學生,而是為了更好地激勵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保持已有的好習慣、學習他人的長處。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設計的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參與是否積極、活動是否持之以恒、記錄是否實事求是、觀察是否細致全面、提問是否能獨辟蹊徑、測量是否準確、設計是否有創新意識、交流是否多向、是否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是否尊重他人的意見、是否會收集整理信息、同伴之間交往合作的能力。抱這些指標,匯總成一份評價記錄反饋表:學習筆記、創意制作、優秀小組、課堂表現、科學知識、探究能力、總評。
總之,教學中應根據課標要求,靈活地運用和處理教材,以“回歸兒童的生活”為理念,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結合兒童的認知水平,緊跟時代、融入社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