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鵬
教育在追求發展過程中必須以社會的發展需求為依據,在職業教育中,中職學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社會對于幼兒教師的需求不斷增大,部分中職學校將學前專業作為學校內的重點發展項目,為培養高素質的幼兒教師,學校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幼兒教師缺乏的問題。但在發展過程中,也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近年來,從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查閱中發現,大多數中職學前教育學生音樂教學只是從某一學科入門,各有側重點地分析、探討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學。如何提高中職學前教育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音樂教師教學一個很值得思考的話題,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師教育心理學也曾指出:人的情緒和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情緒高漲、精神愉快,認知效果就好,學習興趣強烈,就能積極主動地學,喜歡學和堅持學。以上的名家名言告訴我們: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音樂修養、健全審美心理、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名西部中等師范職業學校的音樂教師,在中職學前教育的音樂教學中,我一直關注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音樂興趣這一問題。通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我把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記錄和總結起來,跟同行們一起分享探討,希望同行朋友提出寶貴的意見。
現在就讀中職學前教育的學生都是初中畢業后,考不到好的高中,或是家庭的其他因素影響,想學有一技之長的女生。由于在初中階段的影響,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自卑感強、缺乏理想抱負、對學習態度不是很端正。為了更好的從事教學,在2014年秋季學期新生入學之初,我對中職學前教育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是:少數學生是自己選擇,大部分學生只是為了拿到中職畢業文憑,實際上并不特別喜歡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有鑒于此,如何激發學生熱愛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首要任務。
因我校的很多生源都是來自于農村的初級中學,他們對中職學前教育職業缺乏一定的了解,對專業學習和未來發展方向也是一片茫然。新生剛入學,因環境、教材、教法、加之專業不同的特點,學生出現各種不適應狀態,這是很很正常的現象。老師要正確疏導,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了解中職學前教育就業前景,了解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的課程體系、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基礎理論、學習規律等等。學生一旦了解自己今后從事學前教育職業所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有了明確目標,他們對學習才會有動力。培養和激發學生對專業的愛好和興趣也是很重要的。當一名學前教育教師要具備唱歌、跳舞、彈琴、畫畫及講故事等能力,也就是我們平時說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要具備“五項全能”基本功。由于我們學生起點差,如果他們對這些門類都不感興趣或是不喜歡,那畢業怎么算是一個合格的學前教育畢業生呢?所以,作為老師我們要引導好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培養堅強的意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明白在校學習的真正目的,從而使他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掌握學生心理,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目的對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傳統的中職學前教育教學中,一般教師是主體,是中心,學生是客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老師在進行一種類似“填鴨式”教學模式。因我們的學生來自農村比較多,本來就有自卑的心理,在這種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下,久而久之,因長期的被動性學習,學生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思維的空間,因此顯得“乖笨木訥”失去了創新和獨立思維的能力。為了突破這個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注重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這里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伊始就可較大程度地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上課中參與時間和教師獨立講課時間有一定的比例,課堂上老師為學生創設恰當的情境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促使學生主體積極參與,使學生一上課就可進入愉悅狀態。“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在課堂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經常鼓勵學生在練琴、唱歌、音樂理論等方面發現疑難問題及時大膽地提出來,對于有獨到見解的質疑給予表揚,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敢于質疑的積極性。“互動學習”是教師、學生、教材所構成的互動關系,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交流與溝通,是學生之間的交互影響,交互活動的學習過程。而且通過生生互動,增強了學生間人際交往,培養了協作精神。通過交流、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學生“學有所得”。這樣新的教學模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伙伴。這種新課堂教學老師讓學生學會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并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習最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技能技巧,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這是我們音樂教師所承擔的任務。所以,以學生為主的參與性教學改革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我們要不斷探索,反復地實踐,及時反思與總結,積累起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讓“以學生為主的參與性”的新理念真正走進課堂教學。
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實現知識能力的轉化。例如:本校坐落在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城境內,合浦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之一,在合浦不僅有著合浦漢墓、草鞋村遺址、大浪古城遺址、東坡亭、海角亭、大士閣等歷經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還有豐富多彩的合浦山歌,據了解,合浦民間山歌共發展出廉州話山歌文化(西海歌、雙支頭山歌等)、客家話山歌文化(金牡丹)、古郡民間童謠、疍家婚禮白話咸水歌、合浦地方粵曲文化等5種山歌文化分支。廉州話(亦稱馬留話)山歌,具有通俗、易懂,吸收、創作、表現及影響力較強和便于傳誦的特點。在廉州話山歌中,最廣為人們熟悉的則是“老楊公”了。據史籍記載,“老楊公”自清朝以來就在合浦廣為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因為“老楊公”整體風格諧趣、幽默、逗笑,被民間用到婚嫁迎娶以及節日中,成為合浦喜聞樂見的傳統表演藝術,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中老年觀眾的歡迎。“早期的‘老楊公’以唱為主,對白不多。隨著人們對娛樂需求和欣賞情趣的提升,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如今,‘老楊公’已成為唱、白、做、舞相結合,穿插滾打即興表演,同時還與觀眾隨意唱答互動的一種表演形式。”為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當地的民俗文化,我到合浦縣公館、廉州、常樂等進行田野采風了解老楊公的民俗文化背景,并和合浦著名老楊公的扮演者李日喜、蘇蓮熙進行表演技術技巧的采訪,經過半年的備課和準備,我決定把這一山歌表演形式引進課堂,先叫男同學扮演老楊公,幾個女同學扮演蔡九娘,剩余的其他同學扮演群眾,每次表演叫一位男同學扮演老楊公,一位女同學扮演蔡九娘,他們在表演對唱時,其他同學當群眾演員,在齊唱部分唱幫腔,課堂氣氛特別活躍。通過這一表演性的民歌學習,老楊公的表演唱歌曲同學們都能全套背下來,每次上課都有好幾組同學爭演老楊公和蔡九娘,老楊公的故事和歌曲深深的留同學的腦海里。所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課堂中的游戲首先是為教學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理解音樂,對音樂感興趣,因此游戲的設計最好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設計音樂游戲時,教師要先明確音樂游戲的目的是什么?在游戲中要訓練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游戲的目的是否與本課的教學目標一致?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才能夠設計出目標明確的課堂音樂游戲。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中職學前教育學生對表現有一定模擬性的器樂曲比較陌生,非常好奇,也非常感興趣。如;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打擊樂《鴨子拌嘴》、《老虎磨牙》,交響樂《彼德與狼》等。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氣氛特別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我在課堂上除了給學生分析器樂曲所表現的音樂內涵,同時,我還設計一些游戲讓學生從肢體上去感受音樂。例如,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是一首流行于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族樂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大自然生氣勃勃的景象。在課堂上讓一位戴有鳳凰頭冠學生,其他同學扮演不同的鳥類,樂曲一開始的山雀啼曉部分,讓鳳凰和百鳥互相逗樂形成逗趣詼諧的音樂課堂氛圍,最后扮演布谷鳥和山雀互相叫鳴的情景。到第七部分鳳凰展翅,隨著樂曲速度的加快和反復推進,樂曲進入了高潮,也就是嗩吶表現的華彩樂段,在這里扮演鳳凰的同學通過舞蹈肢體以及和全部同學的互動,把樂曲和課堂氣氛推到最高潮。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教學,學生從對自己不自信,對專業不感興趣,慢慢地產生了變化,很多同學對音樂的學習和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有了新認識。從不了解,不喜歡,發展到自覺而主動地學習,部分學生入學水平很差,經過三年的中職學前教育學習努力,到畢業時能說會唱,能彈能跳,作為他們的老師看到學生成長我感到特別的欣慰,深深感受到做一名音樂教師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亢曉梅.師生課堂互動類型理論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04)
[2]姜美玲.課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師信念與教學實踐∶敘事探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5,(20)
[3]胡禮妃.中職音樂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西教育,2012(43)
[4]陳曙光.論新課程改革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考試周刊,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