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新聯小學,江蘇南通 22636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語文教學要帶領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古詩詞的教學,應在把脈意象建構中回歸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追求,交融攜帶著傳統文化印記的思想情愫、審美體驗、奇思妙想和義理情趣等[1]。在致力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中,將一種耐人尋味又源遠流長的文化意蘊植入每個學生的心田,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現代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指出:“情感最直接的表現是聲音,而文字意義反在其次。文字意義所不能表現的情調,可以用聲音節奏表現出來[2]。”此種“聲情并茂,及于耳畔,達于心田”的方式即為朗讀。朗讀和吟詠應該成為詩歌教學的制勝法寶。
詩歌作為一種具有鮮明特點的體裁樣式,它平仄相間、音律和諧、節奏明朗和意蘊豐富。學生在反反復復和形式多樣的朗讀中,有助于理解詩意、身臨詩境、體驗詩情和感悟詩味。這種實效是任何方式的講解分析都無法達到的。引導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關注聲音的平仄、色彩、響度和亮度,關注語言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才能積極有效地觸摸到詩句內涵,感悟傳統文化的意蘊和趣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用的是“安”韻,寄情山水,豪邁曠達。要誦讀出這種感覺,就要把詩中的“翻、山、跳、亂、船、來、忽、散、下、天”等字的讀音拖長,表達詩人對西子湖雨前雨后美景的喜愛,進而把握“醉”的文化意象,體會蘇軾詩作的超然情懷。
課堂教學中,老師提出“讀文字”“品文學”“悟心靈”這三個不同層面的梯度朗讀目標(即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和韻味;讀出畫面美;讀出情懷美)后,適時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朗讀方法,如一人吟誦他人評說、小組花樣朗讀展示、師生激情賽詩和一人領全班,或打著節奏讀,或配著音樂誦,或入情入境詠。學生由最開始單純地有聲語言呈現,到后來聲情并茂、手舞足蹈、抑揚有度、韻味十足,既讀出了陰云壓近和急雨驟降的壯闊,讀出了煙消云散后雨過天晴的豁然開朗;又讀出了詩人徜徉于西子湖畔、醉心于山水之間的曠達灑脫。此時此刻,無須老師多言,民族文化的妙趣盡在聲聲悅耳動聽的朗讀中。
傳統古詩詞遣詞造句時往往考究一字傳神的精妙,這便讓它充溢著“未盡意”“弦外音”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無窮的同時,也給學生的文學審美之路帶來一定難度[3]。但這些流傳千古的名篇名作,大都源自詩人的真實體驗和感悟,承載著他們的心路歷程。古詩中選取的事物或景物,是詩人精挑細選后,文學化、藝術化地點綴在簡短精悍的篇幅中,成了一個個獨具魅力的“生命體”。學生學詩,既是積累,又是活化。如果在閱讀和品味中,引導學生巧妙地“鏈接”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詩中景和詩中情轉化成種種意象,融入他們的血液,讓復雜、難解和隱秘的文學語言和童心完美對接,就會催生和喚醒一個個獨立的“生命體”沿著詩的意象之路,由生根發芽漸漸枝繁葉茂。
王安石的《元日》選取了極具春節特色的“爆竹”“屠蘇”“曈曈日”“桃符”等意象,描繪了四幅祥和歡樂的場景。如何讓學生以這些精練、典型和概括力強的事物為切入點,對“意義空白”處施以獨具特色的填白?如何引導他們在文學審美中將文字幻化成可觀可感的畫面,入情入境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而生動的想象,不失為一錦囊妙法。
課堂教學中,老師啟發學生回憶自家過年時的真實生活場景,興致來了,話題有了,眼睛就亮了。再以“詩人筆下,宋朝百姓是怎樣過春節的?”一問,鼓勵學生結合自己過春節的情景在小組交流中展開生動精彩和趣味盎然的想象;同時,輔以栩栩如生的畫面呈現、扣人心弦的音樂刺激和熱鬧非凡的場景描摹,從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等不同方面調動興趣,激發熱情,豐富感知,一幅幅歡騰熱烈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便通過學生爭先恐后的描述,一一呈現出來。“‘噼里啪啦’,田間地頭競相放起鞭炮”,“端起溫熱的屠蘇酒,大家互相送上心中的祝福”,“人們張開雙臂擁抱紅日,就像擁抱了新一年中的新希望”,“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貼上了嶄新的春聯,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心里也對美好的未來充滿期待”……這些生動有趣的畫面,不正是等待過年時的情景再現嗎?享受著這些年味十足的畫面,大家似乎穿越時空,融入宋朝百姓們歡度春節的行列,每個學生的嘴角都蕩漾著微笑,每一個聲音都洋溢著歡樂。
將經典詩文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對接,學生反復欣賞、反復品味和反復誦讀,從傳統文化中找尋生命的落腳點,在傳統文化中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和熏陶情感,實現“人”的生長。
“品”和“析”之妙,在于學生凝神觀照,在反復感受和揣摩中鑒賞詩歌語言文字之美,豐盈詩歌意象、感悟文化內涵和發展審美意趣,激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4]。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足見古人斟酌字詞的用心良苦。正所謂“一詞一句總關情”,許多詩作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往往因一個字的錘煉,一句話的妙用使整首詩的意境得以升華。閱讀古詩詞,學習古詩詞的遣詞造句,其實就是在學習傳統文化。
很多詩人在詩歌中將普通的事物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如墨梅的潔身自好、石灰的凜然正氣和菊花的傲霜風骨……每一種審美意象都是一道特殊的風景。如何領著學生走到語言深處,感觸語言文字內在的神韻?品詞析句,是探尋課堂文化意蘊的重要途徑。
例如,一位老師執教《清平樂·村居》一課時,讓學生通讀課文想象畫面時提出:“你能將這首詞描繪的情景用一個字提煉出來嗎?”學生很快從課文中找到一個“醉”字。老師再以“醉”字為切入口,啟發學生思考:“什么讓老夫妻沉醉?”循著一個“醉”字,在品讀課文和凝神靜思中,學生又逐一找尋到一幕幕令人心馳神往的畫面:老夫妻倆的相敬如賓、小村生活的寧靜平和、大兒和中兒的勤勞能干,以及小兒的頑皮可愛。如此美景,醉了畫中的一家老小、醉了壯志難酬的詞人,也醉了一顆顆激情跳躍的童心。牢牢把握住點睛之筆——一個“醉”字,此時再來審視正值人生低谷的詞人的情感世界,那種洗雪國恥和收復失地,讓天下太平和百姓安康的愛國之情就漸漸浸染了每一個幼小的靈魂。此時,音樂漸起,純凈的童聲伴著優美婉轉的旋律,縈縈繞繞在耳畔,一種無以言表的美也漸漸沁入每個聽課者的心中。這不正應了王安石所說的“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嗎?
詩道貴在品鑒。古詩詞作品中,一個關鍵的字、一個傳神的詞,甚至是一個特殊的標點符號,都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在咬文嚼字、感悟內蘊中,濃濃的詩意才能潺潺流入學生的心田,傳統文化字斟句酌的神韻之美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讓語文課堂散發出芬芳的文化氣息。
每一首詩都孕育著詩人的思想情懷,學習古詩,仿佛就在與古人交流、融入一種生活、經歷一段歷程和感悟一種文化[5]。老師不斷強調發掘兒童詩歌審美閱讀的文化資源,讓學生沉浸于濃濃的文化氛圍中,被熏陶、被觸動。就要善于對不同作品中特定的文化意象進行有效整合,在同類拓展或異類對比中區別、篩選和提煉,揭示不同詩歌的外在現象,使學生更加清晰詩歌斟酌字詞、調配韻律和渲染情境等方面的獨到之處,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詩歌在表達深情妙理中“天人合一”之美。
在我國傳統古詩詞中,“釣”是一種文化現象。隨“釣”而生的“漁翁”形象,就成了歷代文人墨客傾情勾勒的文化意象。張志和在《漁歌子》中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和充滿勃勃生機的春景圖,也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漁翁形象。老師從“煙波釣徒”這一名號入手,帶著學生走進春光無限的大自然,走近這位寄情山水的漁翁,體會詩歌的創作背景,探秘詩人的心路歷程。由淺入深的解析、生動形象的情景再現和形式多樣的誦讀,作者筆下的漁翁意象映射出的隱居山野、悠閑自在的情懷漸漸豐滿而耐人尋味。這時,老師話題突轉:“唐代還有一位有名的‘漁翁’,同樣官場失意、寄情山水,他又會再現一種怎樣的情感世界呢?”柳宗元的《江雪》一呈現,學生立刻從原本春意盎然的氛圍穿越到一個寒冷孤寂的世界。一“暖”一“冷”,兩種不同色調,經過對比、品析和感悟,學生結交了兩位完全不同的漁翁形象——一個看破紅塵,追求無拘無束的人生境界;一個集“萬千孤獨”于一身,愁苦于無法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老師又推薦學生品讀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和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等,以此串編成以“漁翁”為題旨的組詩。透過這些“漁翁”形象,品味不同的情懷,或針砭時弊,或情趣逍遙,抑或失意孤憤,進而整合成一種特殊的文化意象。在不同“漁翁”意象的熏陶感染下,學生就像品味著一道文化大餐,意蘊久遠,奇妙無窮。
在古詩詞審美閱讀中培植傳統文化之根,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滋潤幼小的心靈,這是語文老師應該心存的文化情懷,是語文教學應該固守的文化追求。古詩詞教學只有站立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學生才能將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發揮得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