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慧珍
(江蘇省海門中南國際小學,江蘇海門 226100)
2017年9月,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要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使學生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避免僅從學科知識體系出發進行活動設計[1]。因此,課程開發與實施都需要家校合作進行。下面,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四種主要活動方式,談談“家校合作”模式下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考察探究是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和研學旅行等。
案例:尋找生活中的標志。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會看到各種標志,如安全標志、交通標志、社會團體類標志和汽車標志等,這些標志都包含了豐富的內涵。了解它們,不僅可以增長知識和開闊眼界,對學生的生活也有很大幫助。
教師和家長要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這是什么標志?它的特點是什么?有什么含義?認識它們對我們有什么幫助……指導學生根據提問設計相關表格,選擇探究方法,用拍照、畫圖等形式分門別類地搜集各種標志,并幫助他們采用多種途徑(如訪問、觀察、實地考察和查找資料等)理解標志的含義,最后以研究報告、活動日志和PPT等形式交流、評價探究成果,進行反思和改進。
考慮到家長可能缺乏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經驗,教師應將指導方法、要點等以家長會、告家長書或微信、QQ等形式告知家長,并及時了解學生研究進程及效果,隨時采取調整措施。通過家校合作,提高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生活中,值得學生考察探究的項目很多,如生活中轉基因產品及危害調查、傳統節日的調查與研究、生活中的小竅門調查與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等,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引導他們構思選題,鼓勵他們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確立活動目標內容,開展考察探究活動。
社會服務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和勤工儉學等[2]。它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和敢于擔當的人。
案例:敬老在行動。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為了培養學生尊老、敬老、愛老和助老的行為習慣,學校可以重陽節為契機,將十月定為“敬老月”,開展一系列敬老活動。
首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好服務對象,制訂敬老月活動計劃,設計“敬老在行動”活動記錄單;然后,在家長的督促與協助下,向家里的老人說一句溫馨的祝福語、送一份親手制作的小禮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暖心事,幫助小區里的孤寡或空巢老人,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慰問社會福利院的老人等。月底,舉行主題為《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的班隊活動,用各種形式分享一個月來敬老的做法、經驗與反思……
這次敬老行動,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明確服務對象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在家長的監督與引領下開展服務行動,最后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指導下,確定分享活動經驗的形式與內容。通過家校合作下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懂得了敬老不僅僅是一天所為,更應是終身的習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應永遠銘記于心間,并落實到行動中。
社會服務類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十分豐富,如“我是小區志愿者”“我做環保宣傳員”“我為居民送(寫)春聯”“愛心義賣在行動”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家長的督促幫助下,在親身的體驗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增強服務他人和服務社會的意識。
設計制作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并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制作、編程和陶藝創作等,它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等。
案例:鏡頭下的美麗世界。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數字拍照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電子相冊逐漸代替了傳統的紙質相冊,通過APP軟件制作音像俱佳的小視頻或圖文并茂的美篇成了很多攝影愛好者的不二選擇。作為生活在電子信息時代的小學生,要學習掌握必要的技能。
首先,學生在家長或老師的指導下,使用數字拍照設備拍攝圖像和視頻,在計算機老師的指導下,選擇圖像管理軟件瀏覽圖像,設置圖像管理軟件的參數,學習批量操作圖像文件,調整圖像的明暗、色調,裁剪圖像,為圖像添加邊框,生成電子相冊等;此外,還要學習用視頻編輯軟件截取視頻片段、合并視頻和轉換視頻文件的格式等。作品完成后,通過在班內舉行“鏡頭下的美麗世界”作品展示會分享自己的設計成果,體驗數字化圖像、視頻為人們生活和學習帶來的便利,并初步接觸知識產權和肖像權等知識,增強信息意識與信息社會責任。
家校合作模式下設計制作類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課程資源非常豐富,信息技術類的有“設計電子小報”“演示文稿展成果”“簡易三維設計”等,勞動技術類的如“變廢為寶行動”“學做簡單的家常餐”“魅力陶藝”“創意布藝”等,通過設計制作,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或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如軍訓、學工和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
案例:我是小小養殖員。
學生普遍對小動物特別喜愛,老師和家長不妨讓學生親手飼養1~2種常見的小動物(如小金魚、小烏龜或小白兔等);農村地區的學生還可以幫助家人養家禽,記錄飼養過程,完成它們的成長過程和觀察記錄,懂得飼養的正確方法。其間,學習用數據、照片、視頻和文字描述等方法記錄并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和飼養體驗,初步了解并掌握若干種小動物飼養的簡單方法,增強關愛小動物以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
在家校合作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與家長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責任,而應當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和評價者。教師與家長的指導應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