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軍
(江蘇省海安縣白甸鎮中心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可見數學的價值與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然而,在很多小學生心目當中,數學雖然價值巨大,但并非美好可親。數學遠離學生繽紛多彩和天真感性的生活,其單調的計算、抽象的圖形以及復雜的關系讓學生頭暈目眩,心感枯燥無趣。如何讓學生對數學可感和可親,能夠主動親近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數學的奧妙?筆者所在的學校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對感興趣的事物,才會投入極大的精力,并樂此不疲。要想學生親近數學,必須從學生興趣入手,對數學產生好感,才能引領學生體驗數學,感受數學。
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特點,遵循學生好玩的天性,積極為學生尋找適合其能力水平的“數學玩具”:指導一年級學生玩“漢諾塔”、二年級學生玩“七巧板”、三年級學生玩“連環扣”、四年級學生玩“華容道”、五年級學生玩“魯班鎖”和六年級學生玩“魔方”;同時,根據學生的能力層次,指導不同的學生在玩數學玩具時,引導其達到不同階段。
當“數學玩具”進入教室后,學生剛開始是意外,然后是摸索,接著便是思考,在層層引導中,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起來了。一有時間,學生就聚在一起動起手,教室里、走道邊和操場上,到處可見學生擺弄的身影。一年級教室里小圓盤正在漢諾塔的三根柱子上有序地移動,學生互相比腦力、拼速度,提升了學生的注意力、專注度。二年級的連環扣,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是腦力與眼力的交融。三年級的學生從解二連環入手到解四連環熟練,甚至到解九連環,層層深入,層層提高。學生在解連環的過程中,學會了觀察、分析和推理,發展了動手能力。五年級玩的魯班鎖,結構巧妙、結實牢固,拆不易,拼更難,凝聚了古人的榫卯智慧。面對奧妙無窮的魯班鎖,五年級的學生既有獨立的凝神推斷,也有同伴間的相互協作、分析結構和推理想象,以能解開魯班鎖為榮,以能還原魯班鎖為傲。魔方更是在《最強大腦》電視欄目的助力下,深得六年級學生的喜愛。在六年級,人人都有魔方,很多學生都會玩,從一面同色,到一階還原,再到三階還原;從難度到速度,不斷尋求突破。這些“數學玩具”以其變化多和可玩性強的特點,很容易吸引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大腦,挑戰學生思維。
數學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熟悉的《一去二三里》用10個數字勾勒出一幅淡雅的山村風景畫。《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三個數字闡述了道家哲理……在詩句中、在成語中、在對聯中甚至在諺語俗語中,總能見到“數”的身影。雖然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其含義領會的程度不同,但可以感受到數學與文學的密切聯系。
學校要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到文學中探秘。學校定期安排學生將探尋的收獲,在數學特色活動課上交流展示。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展示形式,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朗誦含有數字的詩歌,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學生就玩起了數字詩歌接龍:一行白鷺上青天;二月春風似剪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人間四月芳菲盡……由一輪PK發展到多輪互相比拼,由課堂延伸至課外;既有單槍作戰,也有團隊協作,教室內外誦讀聲瑯瑯。中年級的學生積累更為豐富,既有詩歌,也有成語,通過詩詞填數字游戲,感受到數學在文學中的精妙。高年級的學生閱讀更為廣泛,有的詩句中隱藏著精妙的數學問題,如明代倫文敘為蘇東坡《百鳥歸巢圖》題的數學詩:“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石谷!”細細推究就會發現:“天生一只又一只”,是1+1=2。“三四五六七八只,是3×4=12,5×6=30,7×8=56。四組數字相加的和,正好是100只。再如《蘇武牧羊》《李白沽酒》《趙嫂績麻》《古寺幾僧》等都是很好的閱讀材料[1]。將含有數學問題的詩句引入課堂,既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啟發學生思考。數學閱讀并不僅局限在詩句上,還有數學趣題和數學故事等,如《狄青百錢定軍心》《韓信點兵》《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
將數學經典文化引入數學特色課堂,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品味數學文化底蘊,拓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在主動參與中,學生還可以體會到數學的博大精深和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感受數學的神奇魅力。
學校根據各年級學習內容的不同,為學生提供各種故事情境和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用數學時體驗數學應用的真正價值。比如,在學習了10以內加減法后,教師給學生分享了《朝三暮四》[2]的故事,學生很快就發現猴子陷入了數字陷阱;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后,我們與學生研讀《阿王賣蟹》[3]的故事,共同分析螃蟹每斤100元,分開賣,蟹腳每斤30元,蟹肚每斤70元不合理的原因;學習了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后,讓學生計算牛奶盒上的數據標注是否真實。在課外拓展上也將用數學作為價值導向。比如,教師帶領學生探究斐波那契數列規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上一組枯燥的數字,但當把它與生活聯系起來,就發現這一數列竟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遵循這個數列的規律,設計出來的作品也總是美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和蘋果手機的logo都能找到這組數列的影子。
數學的應用意義并不僅僅局限在小學階段的基礎數學。如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的應用意義,學校除了引導學生自主應用外,還提供了生活中廣泛應用數學的學習材料。比如,計算機編碼采用的是二進制運算、人類基因組破解歸功于數學計算、海王星的首次發現不是依賴于天文望遠鏡而是數學計算,就連海灣戰爭的發起也源于數學計算……
通過對數學應用價值的一再追求,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和自己的成長,體驗到數學枯燥背后的神奇和抽象背后的美妙,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要想讓數學變得可感和可親,成為兒童向往的樂園,就需要向學生展現數學可親可感的一面,向學生展現數學的魅力。教師需要從學生興趣著眼,站在他們的立場,通過創設和開展多樣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保持對數學的好奇與熱情。讓他們樂于探索,勇于挑戰,不斷超越,必能讓數學這顆種子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萌芽,并漸漸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