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俐俐
(江蘇省啟東市東元小學,江蘇啟東 226235)
所謂“思維可視化”,就是將學生“看不見的思維”用形象化方式顯現出來,成為師生可以共同把握、觸摸的對象,進而有效地重構學生的英語學習,重構英語課堂。可視化教學方式很多,比如思維導圖、角色扮演、英語作文,乃至英語問題回答、英語學習評價等。“思維可視化”能夠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喚醒學生英語學習潛能,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1]。
學生的語言思維是內在的、看不見的。面對大腦這樣深不可測的“黑匣子”,我們如何做才能探尋、觸摸到學生英語語言思維的脈動?借助問題驅動,引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夠讓學生內隱的思維可視化。當然,在英語教學中,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引發學生深度英語語言思維、催生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好的問題,應盡可能來自學生。唯其如此,才能讓學生在認知失衡與認知平衡之間獲得思維內動力,形成較大的言語表達空間。
比如一位教師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6B Unit 7Summer holiday plans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What are we going to do today?” 半分鐘后沒有學生舉手,陷入冷場,教師沒有捕捉到學生思維的任何痕跡。究其本質,是因為學生無法用英語be going to 句型來表達,教師沒有關照到學生具體學情。筆者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把脈學生學情,從學生英語學習“最近發展區”出發,用問題鏈、問題串引導并驅動學生用英語表達。比如學生操練一般將來時疑問句,呈現了北京、香港、上海、倫敦、臺北等主要城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答活動。學生積極展示自我,展開了生動的對話。以一組學生的對話為例:
S1:Where will you go for the summer holiday?
S2:I'll go to Shanghai.
S1:How will you go there?
S2:I'll go by train.
S1:Will you go to the Bund?
S2:Yes , I will.
S1:Will you go to the Shanghai Museum?
S2:No,I won't.
基于學生學情的伙伴問答,能夠通過口語表達外顯學生內在思維,在對話中分享、辨析、求同存異、達成理解、謀求共識、建構意義等。口語表達,是學生即時思維的流動性展現。學生每一次發問,都是對英語思維表達縱深處的探險,都能讓我們獲得一種意外驚喜。
英語寫作是彰顯學生英語思維的良好載體。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都害怕寫作,究其根本緣由,并不是學生沒有英語思維,而是學生在寫作中詞匯貧乏、語法錯誤多、不符合英語表達等原因。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多模態方式,比如英語繪本閱讀(文字)、繪本朗讀(聲音)、思維導圖(圖像)等引領學生書面表達。
比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4B Unit 4Drawing in the park,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引導學生的英語寫作的。一方面,給學生提供英語單詞,對學生進行輔助,如some flowers/a tree/a boat/a bird/see something in the park/some children/a lake/a river等,如此可使學生的思路清晰,拓展其英語表達空間;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與課文相關的公園景物圖片,讓學生依循文本進行英語寫作,比如Tim(picture呈現), can, a tree(picture呈現), some flowers(picture呈現)/Tim(picture呈現)can't see a boat on the river(picture呈現)等。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思維,引發了學生頭腦風暴。學生能夠描述自己所見(圖片表象),也能刻畫自己所想(單詞導圖、內容導圖、框架導圖、句型導圖)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寫讀后感和英語學習心得等。這樣,既能深化學生的理解,又能外顯學生英語學習的體驗、感悟與思考,充分發揮了學生英語寫作的主體性、能動性。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豐富、積淀英語寫作素材,夯實學生英語寫作詞匯、信息等。可以讓學生背誦英語課文,給學生提供英語音頻、視頻文件,激發學生寫作靈感。和學生探討英語寫作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寫作欲望,不斷顯化學生英語寫作思維,提升學生英語寫作品質、思維品質。
讓學生英語思維可視化,不僅可以借助于英語聽說讀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角色扮演”契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同時還能促進學生英語口語表達、書面表達。在學生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撰寫劇本,展開模擬仿真、創造表演、反思扮演等活動。通過創設“讀者劇場”,在戲劇表演活動中增強學生角色感,發展學生英語角色思維。通過角色扮演,提升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能力。
比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6B Unit 1The lion and the mouse之后,我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梳理文本,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矛盾點”,深度理解獅子的性格、心理和當時的境遇。
Question1:Why wasn't the lion able to make a big hole with his sharp teeth?
Question2:The mouse was so small and weak. Why did the lion believe the mouse could help him and let it go?
在學生理解了課文中的“矛盾點”——“獅子有尖銳的牙齒卻不能咬破網”“獅子嘲笑老鼠的弱小卻還相信老鼠可以有朝一日幫助自己并放了自己”后,我讓學生以三人為單位,分別扮演故事中的獅子、老鼠和旁白,引導學生用表情、動作、語言對文本故事進行表達。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可更好地體會和運用語言,從而將自我文本故事思維、文本故事邏輯推理可視化。
在角色扮演中,學生的肢體、表情、口語等融為一體,因而讓學生英語思維得到深度的、富有立體感的展現。角色扮演有助于學生即時反饋個人學習信息,無論是單個人表演還是小組合作表演,都融合了大量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角色扮演,不僅發展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乃至語言創造能力。
讓學生英語思維看得見本身并非目的。借助可視化教學,教師能夠觸摸到學生的言語思維,并對學生的言語思維進行積極引導。如此,學生的英語學習從膚淺走向深刻,從貧乏走向豐富。關注學生的英語表達,并透過學生的英語言語表達,引領學生英語思維發展,提升學生英語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