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珍
(廣東省清遠市先鋒小學,廣東清遠 511500 )
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讀寫結合實踐活動,使學生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在讀寫結合實踐活動中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有鮮明的表達特點。因此,教師應該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挖掘課文中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切入點和激發點,依據課文特色和學生學情,領悟其中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學生真正揣摩作者的寫法[1]。
S版三年級上冊課文有不少關于“眼睛”的神態描寫,是表現人物情感的“點睛之筆”。
在《孩子考科學家》教學中:“弟弟向哥哥擠擠眼睛,然后對達爾文說:‘爺爺,前幾天老師從樹上抓到一只蟲子,樣子怪極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p>
弟弟向哥哥擠眼睛傳達了什么信息?筆者讓學生進行表演讀,并說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巧借表情傳達信息。兄弟倆一唱一和,互相配合,一步步引誘達爾文“上鉤”。 是為了讓達爾文相信他們。)
《傾斜的傘》中:“回到家里,我接過外公遞過來的毛巾,看見外公嘴角微微一顫,已開始混濁的雙眼淚光點點。”(外公被丹丹的關愛感動了,眼里充滿了激動與幸福)
這些表達方式,都值得讓學生感悟。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探究、發現和感悟課文獨特的言語魅力;還要鼓勵他們從讀到寫,嘗試運用。這是閱讀教學指向語言文字運用的獨當之任和重要價值所在。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課文里有許多好詞。如果能很好地積累這些好詞及時運用到寫作訓練中,就能起到吸收、內化和表達的作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在不斷的訓練中習得語言。
教學《鄉下人家》第二自然段中:“當花兒落了的時候,藤上便結出了青的、紅的瓜,它們一個個掛在房前,襯著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可愛多了?!惫P者先讓學生把表示顏色的詞語找出來并讀出來。
師:同學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老師特別喜歡你們。
師:表示綠色的詞一樣嗎?給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生:不一樣。(青、綠綠、碧綠)迷人!
師: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能。(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把不同的“綠”讀了出來。)
師:在你們的朗讀中,老師也被由不同的綠構成的迷人的景色所吸引住了。課外你還積累了哪些顏色的詞呢?
生:“淺綠、嫩綠、黃澄澄、紅艷艷……”
(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著……)
又如《只揀兒童多處行》是冰心寫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筆者引導學生明白冰心奶奶“只揀兒童多處行”的原因,體會兒童的生機勃勃,感受冰心奶奶對少年兒童的喜愛。筆者抓住兩處提煉出比喻句的妙處和融入聯想的寫法。
(1)“從香山歸來,路過頤和園,看見成百盈千的孩子,……飛涌出一群接著一群的小天使?!?/p>
想象“小天使”是什么樣,爸爸媽媽經常說你是我的小天使,是因為爸爸媽媽愛“老師”,提煉:冰心奶奶將孩子比作小天使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喜愛之情。
(2)“女孩子、男孩子,……個個鼻尖上閃著汗珠,小小的身軀上噴發著太陽的香氣?!?提煉: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兒童就是小天使,就是小太陽。
出示【我是小詩人】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積累好詞及時運用到寫作訓練中。
兒童是天使,
歡暢活潑;
兒童如太陽,
噴發著旺盛的生命力;
兒童是花兒,
_________;
兒童______,
__________。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币虼?,要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語言的實踐運用中豐富語言的積累。積累是表達的基礎,而運用能強化、深化發展原有的積累。
語文教學必須借助豐富多彩的語言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借助文本,通過感悟、感受語言使用的精妙與特點,把感受的言語現象轉化為語言的實踐,遷移從文本感受到的言語現象,從而提高言語表達能力[2]。
在教學《鄉下人家》一課,學生領悟了“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后,筆者引導他們從讀到寫,嘗試實踐。用課內外積累的描寫顏色、外形、動作的詞句和動靜結合的方法寫一段話,描繪美麗的校園一角。學生紛紛動筆了,不大一會兒,一個個優美的句子就呈現在筆者面前了。
“學校東面的花壇漂亮極了,花壇的周圍有一圈小柏樹,那些挺直的小柏樹就像一個個小衛兵保護了老師?!薄敖矗行┗▋哼€沒綻開,只露出了含苞欲放的花苞,有的正爭相競放?!薄捌古仪蚺_左邊幾個活潑可愛的同學正汗流浹背地追逐爭奪著一個籃球,旁邊還有幾個助威和喊加油的同學。”
就這樣,學生把所感受的言語現象轉化為語言的實踐,提高了言語表達能力,也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
續寫也叫續編,指有的文章結尾留下想象的空間,發人深思,耐人尋味。讀者可以遵循著原文的思路或故事情節接著寫下去[3]。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一文是美國數學科普作家馬丁·加德納的作品,通過課文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從中懂得誠實守信比財富更為重要;同時,學習作者運用精彩的語言,抒發思想感情的方法。筆者抓住“課已結,意猶存”的結尾,讓學生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從文中去發掘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本文課后的“小練筆”對發展學生想象能力和加深對課文理解有著很好的作用。通過討論,展開想象,庫伯把汽車開走后,老師全家人的表現,把當時家里各人的想法、語言、神態等幾方面寫成一段話。
有學生這樣寫道:第二天,庫伯派人把車開走了,我看見爸爸臉上洋溢著淡淡的微笑。我問爸爸:“為什么讓他們開走汽車呢?”爸爸撫摸著我的頭,說:“老師送走的是汽車,但是——”爸爸神情嚴肅起來,“保住的是高尚的品德呀!”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母親說:“對,你爸爸說得對,送走的是汽車,得到的卻是心靈的快樂,這同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感到一股輕松傳遍了全身,好似一夜之間長大了許多。
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結尾進行續寫,往往令人縈懷難忘。只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研究、去探索,弄清讀寫之間的關系,將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有效練習,就能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也才能真正地掌握祖國的語言,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