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軍
(江蘇省如東縣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如東 226400)
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馬化騰表示,“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互聯網不是新生事物,但“互聯網+”卻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作為一名年輕研訓員,筆者在“+”思維模式的影響下,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創新的工作手段將如東縣原有的中小學美術教師研訓工作做得更好。下面就入職以來在“+”思維影響下的一些工作談談自己的體會,筆者把這種研訓模式稱為“互聯網+研訓模式”。
“如東美育”是一個組織,得有自己的一個根據地。在如東教師發展中心網站上,每個研訓員都有自己的一塊“自留地”——學科平臺,美術學科也不例外。筆者借助這個平臺,將如東美術研訓的相關信息及時發布在網站上,并借助網站自帶的一鍵分享功能,分享到自己的QQ空間、騰訊微博、新浪微博;有特別重要的通知,還可以通過短信系統以短信的形式發送到每位相關教師的手機上,讓教師們在第一時間獲悉。通過這種渠道發布的信息,能夠直達服務終端,既節約了時間,也省掉了不少中間的轉達環節。在文件中轉脫節的情況下,教師們因為預先得到了信息,如果沒有接到學校通知,還可以向相關領導咨詢、確認,變被動為主動。
筆者建了自己的群博客——“如東美育官方博客”。在群博客上,除了同步更新學科網站上的信息內容外,還可以進行留言互動。借助此功能,筆者在一次研訓活動中嘗試使用了“博客議課”的研訓模式。活動一共有近40人參加,如果按照以往的面對面評課方式,即使每人限時兩分鐘,至少也要80分鐘;而且這種單一無選擇的聽評模式,參與者容易疲累,后面評課者還容易受到前面評課人的影響,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那次“博客評課”活動在計算機教室進行,評課時間是40分鐘,要求每人針對每節課(共兩節課)的評課字數不少于100字。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有了充分獨立思考的時間,整間評課教室里只有敲擊鍵盤的聲音,沒有一個人說話,但事實上卻是近40個思維在網絡空間的碰撞。評課結束,在每個相應的博客日志后面跟帖38個,每一帖都有肯定也有建議,很中肯。現在看來,“博客議課”不單是解決了單個交流耗時的問題,還避免了面對面評課的尷尬;更可以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將評課地點拓展至每個獨立個體空間,增加評課者思考的時間,也豐富了評課內容。
此外,除了建設官方博客外,筆者還倡議美術教師建立自己的個人美育博客,及時發布自己的教學隨感和表現美術課堂的圖文資料;并可將自己覺得好的日志或資源推送到群博客或博客圈。這種以博客圈、群博客的形式將有志于個人專業成長或熱心美育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通過寫博、觀博,增進交流,促進提高[1]。
現在,QQ和微信已經是當代人進行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緊跟潮流,筆者建了“如東美教官方群”,并在此基礎上,建了“中心教研組群”“美教青聯群”和各專業俱樂部交流群。除了實時互動外,QQ群的優勢還在于可以上傳比較大的資源,讓教師們可以及時將一些相關的文件、視頻和圖片等資料共享。前段時間,QQ群新增了“作業”功能,教師們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讓教師參與討論,并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參與度和參與效果。教師們成立了專業技能俱樂部,分成了“西畫”“國畫”“手工”“攝影”“書法”五個科目,每個科目都建有自己的交流群,各科目領銜人要求每位成員建自己的群相冊,將自己日常練習或創作的作品及時上傳、交流,還存了個人專業成長檔案,一舉兩得;另外,借助“作業”功能,教師們可以看到哪些成員“作業”完成的頻率高。利用QQ群開展群課活動也是一種不錯的交流學習形式,邀請一些教師做一些微型報告,教師們足不出戶,便可以聽到精彩的報告。
不得不提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交流工具——微信。這是現在手機網絡時代最便捷,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工具,也是實現移動互聯的代表。筆者通過建立“如東美育”的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如東美術教育的信息,教師們通過關注公眾號,第一時間了解如東美術教育動態,并轉發至各自的朋友圈,讓如東美育的成果進一步推廣。
筆者借助“問卷網”問卷設計功能,設計各種類型的調查問卷,以了解一線美術教師的真實需要。比如,“如東青年美術教師成長聯盟”成立之初,由青年教師設計了兩款標志,為了了解兩種不同風格的標志哪種更受歡迎,筆者設計了“二選一”的投票問卷,選出了得票數比較高的作為“如東美教青聯”標志;另外,學科研訓工作經常會有各類的評選,其中優課評比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模擬課堂相對場地要求不高,而如果涉及學生的真實課堂,就需要做比較繁雜的工作。而且,借班上課因為任課教師對學情不了解,往往也難以達到理想中的教學狀態和效果,更會給授課教師造成不必要的緊張。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采取網絡評選的方式[2]。預先請各參賽教師將自己在本校執教的真實課堂以寫真的方式錄制,進行簡單的編輯壓縮后上傳至指定的ftp空間,然后評委根據給定的網址觀課打分。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評委與授課教師不接觸。通過互聯網,教師們更可以請遠在千里之外的評委打分,避免受人情關系左右;同時,還可以邀請一線教師觀課議課或參與打分。以往在組織觀摩活動的時候,往往因為課務、交通工具等原因導致參與教師較少;現在,就可以大大提高參與率。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點之外,通過互聯網,教師們還可以使用一些小的軟件工具,讓研訓工作變得更便捷有趣。比如,以Wi-Fi作為傳輸功能的無線顯示和無線推屏技術,用智能手機、平板等設備將研訓過程中即時生成圖片、視頻、聲音文件記錄并推送到高清電視機、投影儀等設備上顯示,實現瞬間資源共享,增加研訓過程中的互動和參與。再比如,利用基于Web技術的網頁版軟件視頻會議系統, 教師們可以實現異地多人同步研討,豐富研訓形式的同時也拓展了研討的內容。
在筆者看來,“+”思維模式影響下的美術研訓工作不是要教師們摒棄傳統,而應該是在傳統研訓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思想,創新研訓思路,讓研訓工作變得更有效、更深入人心。希望在這種思維影響下,如東美術研訓工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