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菲
(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第一中學,福建羅源 350600)
“枯燥”是高中政治課給大多數人留下的印象,誠然,這跟過去的政治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關系。有的政治課會給人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感覺,有的政治課卻能吸引學生,使他們樂在其中,這與教師的提問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那么,好的提問方式究竟能帶來什么樣的作用?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提問誤區?我們又應當如何提問,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針對高中政治課堂中教師的提問方式進行探討,以期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改革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剛接觸一個班級或剛教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時,教師還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相關知識水平。這時通過課堂提問,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大體的知識水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知識基礎和能力的差異、學生各自的特點,以及學生對已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可根據反饋的信息因材施教。例如,在講授《信用卡、支票和外匯》一課時,教師通過提問可以獲知學生對這些工具的了解程度,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的時間安排。
課堂中教師及時拋出一個問題,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思考。如果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注重提問,一味地“滿堂灌”,只能培養出會背書的“機器”。教師的每一次提問,都是給學生一次思考的機會。只有在課堂中恰當、及時地提問,做一個“引路人”,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究問題,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出會思考、能創新的人才[1]。
政治課的理論性比較強,如果不加入一些課堂活動,只是干巴巴地講解課文知識,容易讓學生不在狀態,被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吸引,使課堂氣氛沉悶。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失為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好方法。例如,在講解“商品的含義”時,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以下屬于商品的是哪些?①教室里呼吸的新鮮空氣;②同桌送給我的橡皮擦;③超市里正在售賣的水果。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就能選出正確選項,從而通過比較得出結論: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這樣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商品的含義”的教學效果更好,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到課堂中,并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提問是教學中的一個手段,應當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把“提問”當作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環節,學生回答完之后沒能給出及時有效的評價,使得“提問”流于形式,變成教學過程中的“硬性任務”,不能真正發揮“提問”的作用。
提問應該圍繞教學內容,確立一個明確的教學目的。有時教師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氛圍,營造課堂“熱鬧”的表象,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做了大量無效的提問,或者一個簡單的問題提問了好幾個學生。這樣必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甚至會限制學生的思維。
如果對教材內容的解讀不夠準確,沒有做好充分的備課,那么在提問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問題設置不合理的現象,使得教學內容不夠科學。例如,在《市場配置資源》一課中,曾經有個教師這樣提問:網絡市場是萬能的嗎?網絡上能不能買到危險品,如槍支?學生回答:不能。從而引導出結論:市場不是萬能的。這個過程好像推導得很合理,但是網絡上真的買不到危險品嗎?在現實生活中,網絡市場里恰恰存在著不少買賣危險品的非法交易。這樣設置問題得出的結論是經不起推敲、缺乏說服力的,這就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在備課時,教師就應當計劃好設置提問的時間和內容。在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及相關知識。提什么問題,在何時提問,以及怎樣提問都要事先計劃好。當然,在上課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2)把握重難點,提問要有針對性,注意前后問題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中,抓住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政府的職能”展開提問。在學習了政府的性質,知道我國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之后,用課件展示政府為人民所做的具體事例,然后提問:上述材料表明我國政府在哪些方面發揮了作用?履行了政府的哪些職能?這些職能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由此可知,生活中我們哪些事應該找政府,哪些事不應該找政府,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全面理解政府的職能。
怎么問,什么時候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師過早提問,學生尚未了解相關知識點,那就有可能不敢回答。如果學生已經掌握,教師再重復提問,又顯累贅。所以,把握好時機,適時提問十分重要。
(1)在導入新課或知識點間的過渡時提問,為后面的教學做鋪墊。例如,筆者在公開課《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時,導入“中國航天60年”的視頻。從“嫦娥”奔月,到如今“神舟”系列飛船及“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我國一直堅持不懈地發展航天事業,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這要求我們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那么,事物發展的過程是什么樣的?事物的發展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此時的問題不要求學生一定要答出來,而是先讓學生了解這堂課要學習的內容,為后面的教學做鋪墊。
(2)在學生有疑問時,及時抓住時機提問。例如,在《發展生產,滿足消費》一課中,學生對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存在疑問。筆者趁機問學生:“一個國家的主要矛盾是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不會隨著這個國家生產力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隨后給學生展示材料: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3)在學生知識生成時,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應當及時提問。例如,在《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一課中,當學生學習了“商品的基本屬性”后,教師為了檢查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可以提問“媽媽為孩子織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假冒偽劣產品是不是商品?”等問題,從而檢查和鞏固學生對“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理解。
總而言之,要想做到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合理設置問題,貼合學生實際,在恰當的時機及時提問,發散學生思維,并及時給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