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剛
(江蘇省蘇州市文昌實驗中學,江蘇蘇州 215155)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建設。可以看出,開展德育工作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雖然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是成長的標志,但是從年齡和心智上他們還是青少年。
初中這個時期的學生富有理想,可塑性強,但是他們的思想過于單純,社會知識少,經驗少,缺少是非觀念和判斷事物的能力。為使學生不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德育工作的開展可以起到扭正學生思想觀念的作用[1]。
愛國教育是我國政治觀對中國公民的硬性要求,而對公民進行系統的愛國教育和法制觀念教育的實施主要是在學校進行。愛國教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社會科學教育和鄧小平理論教育。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提出的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臺灣省在內的祖國的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愛國主義教育,這些都可以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學到。
注重道德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個性塑造培養,包含道德倫理、傳統美德、正確審美觀、道德情操、社會風氣,社會公德、道德思維、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等內容的學習。一些道德倫理和傳統美德知識是教育的重點,這有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能夠加強學生的道德素養,讓學生對榮辱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還要重視學生的民族傳統教育與體會,這樣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向上,認真學習。審美和道德情操教育能使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祖國山河的美麗、革命前輩的情懷。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有一種更好的道德體驗,可以促進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舉止[2]。
思想教育可以起到增強學生核心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作用,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從革命理想和革命傳統教育、勞動教育、紀律教育方面入手。弘揚無產階級的人生價值觀,也就是共產主義人生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種觀點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科學、最為成功的人生觀。這有助于學生樹立個人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思維觀念,還可以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革命傳統[3]。
在新形勢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開展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工作之一,這在校園內逐漸形成了一種“學科+德育”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初中歷史學科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主力軍,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指示方針,培養建設新一代高素質人才,筆者調整教學思路,重編教學方案,將歷史課本結合德育要求內容,總結出了新的教育教學方法。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不只是近代戰爭史出現了大批的愛國人士、英雄兒女,早在古代就有很多可歌可泣、悲壯激烈的事件。我們正好可以借助歷史課本中的單元章節內容,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例如,貞觀之治時,李世民從政治上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文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愛國名臣進諫治國,武有李靖平突厥,蘇定方征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前無古人地將唐朝疆土向西擴充至中亞咸海,向東擴充至朝鮮半島南部。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可以講一講類似的愛國教育故事作為課外拓展,這樣既可以做到不耽誤課程教學,又可以做到開展愛國教育。
從軍事政治上分析完貞觀之治并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接下來要講貞觀之治的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這兩個問題。在講解這些知識時可以順帶開展道德教育,這樣可以做到在授課的同時開展道德教育。
經濟上輕徭薄稅,發展生產,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這說明了唐朝在建立王朝以后吸取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在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情況下重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此時可以給學生還原當時的教育景況。古代時期生產力低下,大部分地區需要靠天吃飯,部分地區仍然處于原始狀態,缺少文字和書籍,主要教育手段是老一輩結合實際生活,通過口頭語言的傳授方式來進行的。講到學生聽得入神時,將古時候的社會情況及教育情況和現代社會的社會情況及教育情況作對比,讓學生懂得珍惜,通過對比的反差讓學生懂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
因為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革新政治,輕徭薄稅,完善科舉制度,所以才有了唐朝政治清明,國力、經濟發展強盛的局面。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需要我們學習的東西,對于學生更是如此。以唐在建立王朝以后吸取了隋的滅亡教訓這一點為例,可以看出“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教育學生在學習中要善于吸取教訓,對于教師重點講過的知識,做錯以后要及時改正,勇于承認錯誤,在反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再接再厲才能更創佳績。生活中也是如此,人無完人,有錯改正就可以了,但可怕的是明知是錯還要故意觸犯,以此尋找新鮮感和刺激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教師應告訴學生們,從王朝的不斷更迭中可以看出,越是吸取前人的教訓,社會發展越是成熟,人們都是在失敗中尋找戰勝失敗的方法。學生應勇于面對失敗和各種困難,磨煉自己銳意進取的精神意志,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人生價值觀念、理想觀念等。
在日常教學課程中滲透德育工作建設,做到教學德育兩不誤,這樣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提高了課堂質量。這其中的道理基于初中歷史課本中本來就有很多的德育素材,很多人物、事件都可以引用到有關德育工作的建設中。只要教師多用心一些,就能很好地做到教學、德育兩不誤[4]。
任何一個行業,都分個三六九等,高低不一,就拿袁隆平老先生舉例,同樣是耕種作業,但是袁隆平老先生就能研究出雜交水稻。這是因為袁隆平老先生已經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了一種興趣、一種愛好,這也是一種情懷。同理,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同時,應該把工作當成一種興趣、一種愛好、一種情懷,要在教學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培養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