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旸
芬蘭教育良好的世界聲譽盛傳已久,尤其是它在國際學生評估(PISA)中展現的名列前茅的成績令人稱道。在如此廣袤、鮮花盛開的世界教育花園上,芬蘭教育之花似乎開的格外鮮艷,格外璀璨奪目,格外令人欣賞與關注。在20世紀結束前,芬蘭追上了其他國家的步伐,并且從他們那里學到了不少方法,教育部積極采用國外的教育經驗為芬蘭教育的重建與發展“添磚加瓦”。但現在的芬蘭已經走到命運的關頭,見賢思齊確實比身先士卒容易,但未來需要更創新的思考方式。
所謂“現象教學法”,即教師圍繞現象或者主題學習目標來組織學習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資料和活動,然后圍繞特定的主題,將相近的學科知識進行重新編排,形成學科融合式的課程模塊,并以這樣的課程模塊為載體事先跨學科教學,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接觸和主題相關的、各個領域不同的學習內容,通過實踐來學習。現象教學法內容廣泛,核心內容突出,以現象或者主題為主軸來進行教學設計,鍛煉并培養學生的七項必須具備的橫慣能力:學會學習與思考的能力;互動和表達能力;管理日常生活、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多元識讀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工作生活和創業能力;參與、影響和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能力。這七種能力是緊密聯系的,橫貫能力包括知識、技能、價值觀以及態度,學生們需要掌握基本的橫貫能力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乃至世界環境,運用所學的各項能力更好地去學習、工作以及生活,最終向著成為更完善的自己和公民而努力。老師需要將這七種基本的橫貫能力與學生的課堂學習相結合,融會貫通,將這些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每節課程的知識學習中,在《2014國家基礎教育核心課》中也對這些能力做了詳細的解釋以及不同年級的實施建議。這種多學科的學習模式,在2015年3月份先后被英國《獨立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后,“現象教學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新的課程標準強調綜合性學習、跨學科學習、基于生活場景的學習,并規定每個學生每年至少要參加一個交叉課程模塊的學習。學校內各種有意義的主題活動無疑是孩子們的最愛,在活動中可以激發學習的熱情,體驗真實的學習環境,更好地將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將知識綜合運用到學習與生活中。打破了課堂學習脫離生活實踐的困境,將教學或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機會在真實情境中使用在課堂內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現象教學為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學科,以“積累、感悟、創造”為形式,由主題模塊“牽一發”而“動”學科知識與能力體系的。同時,在活動中通過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接觸,也培養了學生的溝通、合作、交往等能力以及責任感。基于多學科知識融合的活動,我們能夠看到的不僅僅是體驗的快樂,更多的是學生們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在活動中教師對于學生的信任、引導、支持、評價等細節之處對于活動的有效開展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1.確定教學主題
選擇良好的主題能夠使教師將課程中不同領域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協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確定主題時,要以孩子的自身特點為根本,還要教師恰到好處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選擇補充輔助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深化既定主題,以求教學的高效。根據不同的年齡,低年級的教學主題確立主題時應相對感性、淺顯些,而高年級的教學確定主題時應相對理性、深刻些。總之,學生在課堂上通過現象主題教學,獲得的突破與喜悅的體驗,與他人視界的融合,將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值得珍藏的終極落點。自2013年提出“現象教學法”以后,中小學都通過相關培訓和會議,傳達了關于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積極制定在學校層面的方案和措施,部分學校校長要求每位老師在開學年初制定全年的現象教學計劃,一年約分為5個階段,自主選擇和確定3—5個“現象教學”的主題,每個階段大約進行7周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根據每個階段的主題以及課程不同側重點與其他老師合作編排與設計不同的課程模塊,然后學校從中遴選出優秀成果,作為今后開展“現象教學”的課程模板。例如芬蘭SKY學校低年級的教師就以環境學為基礎,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教師相互溝通,確定以“Routes of my country”為活動主題,加強學生對地理、生物等學科領域的了解,并鼓勵學生們去了解祖輩們的家鄉和生活環境,用一種輕松有趣的形式讓孩子切身實際的去認識自己的國家。
2.關注學生需要
“現象教學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完成綜合性任務的能力,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根據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能力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過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以完成教材內容為課堂的教學目標。在現象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教師在介紹主題之后,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對該主題內容已有的知識和他們的興趣點,再根據教學目標綜合設計具體的課堂活動。這樣的教學設計將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概念聯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與主題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技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現象教學法”教學中會關注每個學生的需要,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應該得到最大化開發,教師會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為其提供指導,同時學習者也應享受學習的樂趣,體驗著屬于自己的成功與進步。在每個學校中,對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都會專門的老師提供幫助,平等教育的理念貫穿始終,希望“一個都不能少”。例如在一個以“動物的窩”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會組織同學們去動物園中進行實地考察,在芬蘭努克西奧國家公園中的一個展廳介紹芬蘭各種動物的窩的情況。并通過公園內的3D演示技術對動物在河里、地下和洞中各個場景中情況還原出來,也可以讓孩子們鉆進類似于小熊的窩進行體驗,讓孩子們在快樂而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到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
在現象教學選擇設計之初,教師應該對學習內容及目標有比較清楚的了解,選擇適當的教學主題,并將該主題所涉及的內容與教學目標進行整合,再制定相應的教學活動,這樣可以在單純的語言教訓和綜合性的現象主題之間保持平衡,以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設計現象主題教學時,不但要具有計劃性,而且要具有靈活性,如果老師設計的現象主題有趣、具有吸引力,那么學生就將滿懷期待的走進教室,興奮地等待即將進行的每一個活動。學生愿意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因為他們不必擔心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自己要坐在椅子上聽老師不停地“講”。他們期待著可以參與到實踐性的、能展現自己能力的活動中,可以和同學互動,學習具有意義、實用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并使之成為克服困難、勇于挑戰的動力,想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可以先計劃3—4個周與現象主題有關活動,如學生學習熱情依然高漲,表現出進一步的學習愿望,則可以將其擴展、延伸,并重新調整其他教學安排。同樣地,如果學生對該主題興趣不高,那么不管教師多喜愛和滿意自己的設計,也必須根據需要加以修改或縮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將來不會再涉及這一現象,只是教學安排必須圍繞學生的興趣而展開。現象教學改革了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要求師生既是學習情境的組織者,又是學習情境中的共同探討者,師生關系是明主的、平等的、合作的。現象教學為學生提供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深入研究的欲望,也注重學生的結構溝通與合作,學生往往是通過分組討論、完成任務、彼此分享來進行的,而不是教師主導的、單一性的集體教學。
課程標準、教學方法與評量手段密不可分,一般學校都有自己的課程標準以便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確定每個年級在不同方面的目標。一些學校的課程標準可以很完整、具體,會列出學生在學年末應達到的各方面的具體目標,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目標制定每日教學計劃、準備教學教材、社交活動以及評量手段,相信所有學生都具備學習的能力,也可以通過學生去學習,但是他們的內容、各自需要的時間以及掌握程度不一定與成人的期望相吻合。也有一些學習的課程標準很寬泛、籠統,并沒有具體、明確的目標與要求,教師具有較大的靈魂性,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制定相應可行的學年計劃和教學目標,這往往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對課程和學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完善的教學計劃,保障教師質量。除此之外,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的教學環境也是影響學年計劃制定的重要因素。教師都知道,每個班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還沒有掌握好上一級應達到的水平,需要額外的幫助,而又的學生則已超出目前課程的要求,需要更多的挑戰。與孩子有良好互動的教師不會僅僅按照他們以前的學習方法教學生,也不會只針對班里的平均水平來教學,他們會努力地滿足處于不同學習階段的孩子的不同需求。在制定學年計劃中,教師還應考慮自己所處的教學環境及所擁有的教學資源: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做教學準備;是否有機會與其他教職員工交流、合作;是否擁有足夠的教學教材。
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決定課程的成敗。教師要捕捉主題,提煉主題的涓涓溪流,是要以他們的綜合素養與文化背景作為源頭活水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并使之成為克服困難、勇于挑戰的動力,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互動學習中學習語言。教師應該放手讓那個學生獲得更多在小組中工作的機會和經驗,并相信他們會專注于工作,并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班級或小組的規模一般不宜太大,分組的方式不能一塵不變,這樣才能適應不同現象主題的要求,學生也能得到應有的關注與幫助。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各自的組員,有時則由教師為他們分組。為了保證小組互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制定小組工作的具體要求與規劃,幫助學生了解各自的角色及要完成的任務,確保每個成員都能參與小組學習過程。教師也要盡快與每個學生建立好良好的關系,如果沒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將無法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他們對學生有較高的要求,但同時會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承受過多的壓力,尤其是那些有行為問題的學生,確保學生可以專注在每個教學活動之中,課堂環境即友好又充滿刺激,學習在安全而融洽的氛圍中快樂地進行。教師要注意那些沒有朋友或者常常被孤立的學生,并進行及時干預。對于不善于口頭表達的學生,可以給他寫出現象主題大綱指導,并進行適當的學習跟蹤,鼓勵他們采用老師建議的改進方法。優秀的教師有能力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及預期目標,他們會細心觀察每個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處于那個階段,為學生提供幫助,使之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