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云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相近,中國和日本在文化方面有著一定的共同性。日本在我國文化的熏陶下,也保留了很多我們歷史文化的痕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化的共同性,遭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與制約。在這樣的基礎上,日本的文化又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影響,開始出現了獨具特色的意識形態。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日語文學已經開始滲透到高校的學習生活中,成為了日語專業學習的必修課。通過對日語文學的掌握情況,可以更好的完善我國日語的語言體系,掌握日語文學中的主流意識形態。
日語文學指的是以日本語寫作的文學作品,橫跨的時間大約有兩千年。早期的文學作品受到中國文學的影響,但在后來日本也漸漸形成自有的文學風格和特色。19世紀日本重啟港口與西方國家貿易及展開外交關系之后,西方文學也開始影響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見其影響力。
日本的拼寫和發音和我們國家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說,日語文學有著明顯的時代標記。不同的時期,日語文學有著不同的發展趨勢。
日本文學一般分為上代(奈良時代)、中古(平安時代)、中世(鎌倉時代·室町時代)、近世(江戸時代)、近代(從明治到昭和二〇年)、現代(昭和20年到現在)。早期與近代的日語文學著作語言文學社會的特征比較強烈,特別是在近現代化的文學注重中,變現的更為明顯。日本的文化很明顯的存有地域性,所以國內的文學體系才會根據時代的變革不停的進行變革。京都作為日本經濟和發展都相對比較密集的地方,一直以來都是日本文化的中心,許多著作都是以京都為背景進行創作的。例如芥川龍之介的《今昔物語》,就是以社會故事為原型創作的歷史小說題材著作。這部著作使用了借古諷今的方式,將現實生活中的現狀充分的暴露了出來。
根據日本的傳統文化可以看出,日本人把家庭看的比較重要。他們認為,家庭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性一環,也是維系家庭和睦的紐帶。因此,在早些年間的作品中,不少著作反映出了家園意識形態,尤其是以鄉愁為主題的著作更是多不勝數。從日本的發展史來講,因為受到戰爭的破壞,所以那個時期的日語文學會表達出了人們對家園的眷戀之情。
無論是傳統的日語文學,還是近現代的日語文學,人們都喜歡用家園區表達“安寧”的意義。“安寧”不僅僅代表著人們的平靜的生活,也象征著人們平靜的內心。這是由于日本的發展過程并不足夠“順暢”,過去固有的農耕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與碰撞,打破了人們過去安寧的生活,不僅給國民帶去了災難,還讓整個國家變得動蕩不安。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日語文學作品就涌現出很多悲劇作品,而人們對于“安寧”的表述也就越來越強烈,這些作品也表達了國民渴望通過“返璞歸真”回到過去“安寧”的狀態這一夙愿。
作為日語文學比較典型的一個特點,“縮小意識”受到了很多日本文學作家的喜愛。通過將大的認知與觀念縮小到一個普通的家園中,來完成人們對生活新的感觸與認識。這種表達方式,能夠清楚的反應日本的社會生活,并將人們的飲食文化、院內擺設等物品以縮小的形式表現出來。很多的日語文學作家將家園作為重點描述的對象,而庭院則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一定歷史價值。日語文學塑造了很多的“庭院”,這些家園意識形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通過對日語文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效聯系,可以更好的展示日語文學的家園意識形態。
家園意識形態作為日語文學創作的重要特征,一直以來都備受人們關注。它不僅能夠將日本國民對美好家園的向往和追求表達出來,還能夠通過作品,引起日本國民的共鳴。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家園意識形態也反應了人們渴望“安寧”的美好夙愿。因此,在日語文學的研究中,可以從家園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善我國日語文學研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