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達藝
黨的十九大報告科學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讓廣東經濟在中國持續領先,但也形成珠三角經濟、教育發達地區和粵東西北相對滯后的狀況,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也影響了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廣東要取得更輝煌的成績,必需將粵東西北帶起來一起發展。
茂名處于粵西地區,人口約800萬,中小學教師(含幼兒園)八萬多人,中小學生一百四十多萬,是教育大市,教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辦人民滿意教育是我們的初心,但各種原因,優秀教師難聘,在職教師心思外流一直困擾著茂名大教育。通過多渠道引進人才,通過政府引導培養人才勢在必行。
回顧茂名市青年名師、青年名醫培養的項目立項和實施,確實深感茂名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高瞻遠矚,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培養的探索上先走一步,搶占先機。
2015年起,茂名市組織部、茂名市教育局根據省、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和強師工程的有關文件,開始實施茂名市青年名師培養計劃,每兩年培養一批師德師風過硬、專業素養好、有教育情懷、留得住、用得上教學水平高的青年教師。剛成立的茂名市教師繼續教中心迎難而上,承擔這項攻堅任務,探索一條助力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的道路。
提升培訓質量,助力教師成長,搭建教師向專家型卓越型名師名家發展平臺是茂名市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工作的核心。為了實現政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教學水平高”名師目標,發揮他們的示范、輻射、引領作用,我們中心堅持以創新培訓來提升培訓質量和效果,把設定目標和動態調整結合,通過精心策劃,多方合作,用心培養,多輪驅動,較好地完成了青年名師培養對象的培養任務。
對教師的培訓,我們中心始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為了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實現質量新突破,我們把“做更好培訓,樹更優品牌”的培訓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培訓工作人員的實際行動中去,并將做“更好的培訓”具體化和可操作化,在培訓課程設置中,我們做到以下三方面:
1. 注重學員需求,培養設計動態化
在設計培養方案中,我們考慮培養目標、培養需求和培訓課程三者之間內在聯系的因素。首先,頂層設計目標是培養“留得住、用得上、教學水平高”名教師。其次,我們通過調研得知,學員的需求比較集中的觀點是通過培養獲得信心、專業、能力和職稱評級、評先評優以及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等方面有追求,且零碎、分散的特點。最后,我們應把頂層目標與教師需求通過培訓來達到最佳的實現,從而達到政府通過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目標。我們把解決教師的需求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內容,實行培養目標不變,培養過程實行培訓課程可調整的動態化設計。如在省內培訓設計中,學員反映“微課程教學”比較陌生,我們專門聘請微課專家給學員做微課專題講座。所以盡量做到學員需求什么我們就培訓什么,缺乏什么就培訓什么,最大限度滿足大多數參訓者的學習需求,而且我們在設計中必須要有師德師風、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分享等方面的內容。
2. 加強培訓實效性為目標,課程設計新穎化
從提高培訓教學的實效性出發,以教學方法的設計為抓手,在青年名師培養對象培訓中,設計了省外培訓、市內集中培訓、省內培訓、分散跟崗培訓、校本研修、課題研究、送課下鄉等多種培養活動,有專題講座,有分組討論,在每次的培訓活動中要求每位學員都要總結、反思,促進其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探討,從而有效提高培訓的實效性。這些培訓既有高校前瞻性的理念,又有結合實際的地方特色的引導,體現了培訓與培養的整體統一。既新穎又講求實效和有用。
3. 教研訓并舉,力求培訓新突破,教研雙豐收
兩年的青年名師培養對象培養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研究和探索,才能有培訓理念的創新,培訓的效果才會日新月異。我們中心力爭做做到研訓一體化,加強對以往培訓工作的反思和研究,總結經驗,通過研訓一體化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果。
(1)通過課題研究、校本研修、遠程示范等形式,加強培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了讓學員更好的做到研訓兩不誤,促進教師在實踐中發展,要求參訓學員做到以研促教,于教立研。在青年名師培養對象培養中,我們要求每位青年名師培養對象必須主持或參與市級以上的課題,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做到研訓一體化。
(2)建立教師培訓的跟蹤檔案。為使培訓取得更好的效果,每年我們中心對培訓對象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總結。對學員取得的成績和不足進行跟蹤,建立檔案,嚴格實現培訓考核的量化管理。
為了更好地做好培訓的管理工作,強化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以青年名師培養對象的培訓為例,我們始終堅持創新管理模式,加強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
1. 實行班主任制,強化班級管理
培訓實踐表明,管理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到培訓的質量。鑒于此,我們中心會選配優秀領導或專家擔任培訓班主任,并要求將工作細化,實行精細化的管理。在青年名師培養中,呂達藝副主任親自擔任班主任,組建班委會,使每次培訓都有條不紊地創新探索中推進,取得良好效果。
2. 加強過程管理,彰顯人文關懷
第一,大膽運用反饋機制,虛心聽取學員意見。我們中心注重培訓實行過程性管理,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及時對培訓方案,培訓內容、培訓進展、及培訓效果情況進行檢查和通報,并根據專家、學員等反饋意見調整和完善培訓方案。讓多數人參與管理,虛心聽取意見,爭取培訓效果最大值。
第二,關愛學員生活,溫暖學員心靈。在培訓管理過程中,我們不僅做到規范化,同時我們與學員建立朋友式關系,縮小培訓者與學員的距離,做到人文關懷。訓前給學員溫馨提示注意事項,征求對培訓的需求和建議,了解學員的學習要求和生活狀況,為學員釋疑解難,及時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排憂解難等。
3. 加強信息管理,擴大宣傳力度
我們非常重視培訓宣傳工作,通過創建QQ群、微信群、培訓美編、編寫培訓簡報等,及時反映學員學習動態;同時也加大了媒體宣傳力度,比如茂名日報等媒體多次對青年名師培養對象培訓活動的內容進行了報道。
為了取得到更好的培訓質量和效果,我們不斷創新了培訓的模式,采取集中和分散、專題講座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等多種形式,以培養教師教育情懷、提高教師能力,促進教師發展為最終目的。
1. 集中和分散相結合 有的放矢促進教師發展
為了更好地提高在職教師的專業能力,我們對學員采取靈活的培養形式—集中和分散培訓相結合。在近兩年的的培養中,我們精心組織華中師大、浙江大學等省外集中培訓,讓青年教師感受了高校的博大與精深,科研實踐的前沿與創新,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一個個經典的教學教育案例讓他們醍醐灌頂;勤奮好學的人文氛圍、甘為人梯的傳承精神、專業和實踐創新的做事業態度……無一不讓學員感到由衷敬佩。在廣東外語職業學校的省內集中培訓中,學員在收獲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技術和教師保健知識同時,還見識了番禺“象賢中學”的“象賢文化”傳統與繼承發展,感受了“電子書包”帶給教學帶來的方便與高效,聆聽了教師課堂教學的諄諄教導;他們在贊嘆學生的樂學好學同時,還體會到師生融洽的課堂氛圍。在佛山“榮山中學”的校園里,學員感受了“崇德精藝,尚文禮術”的人性與多彩。校園文化建設,第三課堂建設的全面開花。這些都讓人體會到經濟發展與人文教育融合與發展。同樣,他們也邂逅了踏實與奮進的江門一中,廊橋與學夢交織輝映,體現了經濟與文化的雙著陸。在市內集中培訓中,本地專家的示范、引領、點撥、學員的小組交流,讓他們能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讓他們學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方法和捷徑;這就是集中培訓的效果。
我們也深知學員們都兼負著有繁重的教學與培訓的雙重任務,因此集中培訓時間不可能太長,我們采取了分散培訓的辦法,將工學矛盾減到最小化。比如在培養中,設計就近跟崗培訓方案,以“三名”人員為導師,自主協商、就近跟崗,工作和培訓兩不誤、靈活處理,以上課、聽課、評課、參與學校和班級管理、班主任工作交流等內容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跟崗培訓。通過跟崗培訓,他們不但了解到跟崗學校的辦學理念,感受到校園濃厚的文化氛圍,全方位了解并熟悉學校的管理運作模式。同時,他們走進名師課堂,欣賞名師課堂教學的獨到設計,領略獨具匠心的教學風格、先進的課堂實施理念,受益匪淺;在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得到較大提升,深深認識到為教師要具備淵博知識,更要勇于拼搏,敢于創新,勤鉆研,常反思,學會如何有效聽課、評課,努力探索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2. 送課下鄉和遠程示范雙管齊下,實現城鄉教育共贏,提升青年教師在教研訓的綜合素養
為讓培養對象結合實際,有教育宏觀觀念,在實踐鍛煉中成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我們通過組織系列活動為青年名師培養對象搭建快速成長平臺,以助力青年名師快速成長。如組織青年名師培養集體送課下鄉、分組送課下鄉、遠程示范等活動,搭建學員深入鄉村基層學校,與鄉村教師交流,讓學員與鄉村教師進行同課異構,在鄉村學校進行專題講座,把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的理念、技術與方法帶到鄉鎮學校,既促進了青年名師培養對象自身成長,又帶動鄉鎮教師的發展,實現傳、幫、帶的目的,增強了學員的宏觀教育理念,探索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道路,增強學員在過程性實踐的研究能力,把教研訓結合起來,收到良好效果,師生好評如潮。這種培訓嘗試為我市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做出貢獻,實現城鄉教育共贏,實現城鄉教師攜手成長,為城鄉學校、城鄉教師長期交流的筑起一座座溝通的橋梁,疏通了一條又一條長流不息的城鄉教育的民間渠道。
3. 培養學員成為培訓者,搭建名師培養對象新的繼續成長的平臺
我們通過設計各種平臺和途徑全方位提升學員的綜合能力,指導建立和完善市、區(縣級市)、校三級教師培養模式和培訓體系,使名師培養對象得以繼續成長發展機會。我們通過搭建一系列教師成長的平臺,如學員開設專題講座、培訓交流等來促使學員不斷成長。學員先是通過向專家學習,隨后他們構建互助團隊,成立成長互助體,彼此支持,他們分享經驗,共同進步,他們借助我們中心搭建的平臺,把自己的經驗進行分享、輻射到基層學校,把學到的先進教育教學方法傳授給鄉村教師,在和教師交流中,他們不斷攝取有用的知識,在開設講座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給自己增壓,不斷得到提升,促使自己更加專注向上發展追尋學問,促使他們更多反思,在成就名師的道路上不斷得以進步。
實踐證明:我們的培養方案和組織是有效的,通過對我市100名青年名師培養對象歷時兩年多的培養,時間雖不長,但對他們來說,已經歷了種種磨練,終身難忘,獲得長足的進步。一系列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執教公開課,攝錄教學影像,構思教學設計,撰寫教學論文,查閱文獻資料,組織調查研究,開展教研活動,主持教研課題等活動,,。培養了他們的教育情懷,鍛煉了意志,堅定了教育信念,提高教育能力,開闊了視野,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
兩年來,他們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獲得市一等獎、省一等獎乃至全國一等獎,有的論文還發表在國家級專業學科刊物上;所不完全統計,他們主持或參與的省課題60多項、市級課題立項多達70多項;在這段培訓時間里,他們中有4人被評為南粵優秀教師,3人被評為市名班主任,4人被評為省骨干教師,獲省級以上的榮譽多達49人144項;多人已經多次面向全市召開各種類型的講座達100多人次。以上這些優異的成績的取得都是和市組織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相信這批茂名市青年名師培養在未來教育路上會越走越好,路越走越寬……
盡管在培養茂名市青年名師培養對象的培訓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回顧整個培養過程,其實還是存在一些“遺憾”的。
例如時間比較倉促的問題,缺乏經驗,在省外培訓或省內培訓中,設置的課程有一些不夠完善。比如在省外培訓中,走進王先海名師工作室卻沒有時間深入交流探討工作室方面的內容;在省內培訓中,在領略了胡鐵生老師《精品微課的設計與制作》的前沿與高效的同時,卻缺乏操作實踐過程……
又如在跟崗“三名”人員時,雖然采取靈活就近的原則跟崗,但培訓由于沒有統一協調、統籌安排導致部分青年名師培養對象沒有跟崗,或者有些跟崗流于“形式”,沒有很好實現追蹤落實;再如集體送課下鄉時,由于場地、時間等限制,很多青年名師培養對象和鄉鎮中學深入探討交流中,準備不足,內容有限,有些流于“形式”。
再如在培養過程中,對于青年名師培養對象的課題研究、發表論文的數目還沒有很好地跟蹤落實,發表的論文不多,檔次不高等,沒有進一步促使青年名師培養對象更好地做好課題研究,寫出更多高質量的論文。
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搭建組織全部青年名師培養對象反思、交流的時間和平臺琮是較少。在整個青年名師培養對象培養過程中,雖然通過媒體等手段增強宣傳培訓效果,但是宣傳手段還不夠多、宣傳力度還不夠大。
總之,我們探索通過培養,助力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的道路是可行的。在粵東西北經濟落后地區通過搭建平臺和培訓不斷地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服務意識和業務能力,使其成為真正的教師骨干隊伍是值得借鑒的總結的。今后將我們將通過制定完善的培養規劃,繼續努力培養更多的留得住、用得上、教學水平高的教師人才隊伍,引領他們充分發揮示范輻射作用,為建設教育強市、推進茂名教育現代化,為茂名教育的長遠發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