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南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逐漸增多。老撾作為我們的近鄰,近年來華留學人數增長很快。根據教育部網站統計數據,2017年老撾在我國留學生源國中已上升到第十位。因此針對老撾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更多的是針對本科院校的漢語教學研究較多,高職院校因為開始對外漢語教學的時間普遍不長,所以研究相對薄弱。另外英語因為使用國家及人數的相對優勢,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針對母語或中介語為英語的較多,而對其它小語種國家留學生的漢語教學研究較少。所以著眼于高職院校老撾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探討適合老撾留學生的漢語教學策略,不僅可以幫助高職院校老撾留學生提高漢語水平,而且也可以為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一些借鑒。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從2013年開始招收老撾留學生,目前已經有5年的教學經驗,先后培養了99名老撾留學生。目前在校留學生95%以上為老撾留學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下面我以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為例,探討老撾留學生的漢語教學現狀及教學策略。
目前高職院校老撾留學生漢語教學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生漢語基礎較為薄弱。高職院校招生的老撾留學生入學門檻不高,入學時基本沒有漢語水平要求。以成都紡織高等學校為例,到目前為止老撾留學生沒有一個在入學前取得HSK考試等級證書。根據入學漢語水平摸底測試,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2016級老撾留學生漢語水平相當于HSK2級的僅有5人,約占17%;而2017級留學生漢語水平相當于HSK2級的沒有一個。因此學生的漢語水平普遍較弱,大部分老撾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在入校時都是零基礎。另外有個別同學在老撾參加過短期的漢語培訓班,但學習不夠系統,尤其是發音方面有很大的問題,這就給后期的教學增加了難度。再加上老撾學生的英語水平也較差,與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泊爾等國的留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課堂上基本上很難用英語作為媒介語進行漢語教學。
(二)對外漢語師資較為緊缺。高職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普遍薄弱,特別一些新開始招生留學生的高職院校,甚至沒有一位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的教師。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在招生留學生之初,擔任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原來都是中文專業或者外語專業的教師,普遍缺乏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經驗,這就造成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實踐教學中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不緊密。另外高職院校對外漢語兼職老師多,穩定性不強。另外,老撾語作為一個小語種,學習的人相對不多,尤其在高職院校中會老撾語的漢語教師少之又少,大部分高職院校很難達到用老撾語進行雙語教學,因此對初段尤其是零基礎的老撾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會有較大的難度。
(三)課程設置尚需優化。高職院校招生留學生很多是從近幾年才開始,對外漢語教學經驗有待提高,課程設置還待優化。另外老撾留學生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大多是學歷生,而非語言進修生。如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的老撾留學生全部都是學歷生。據調查,其它高職院學歷生的比例也非常高。他們在學生漢語的同時,還要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再加上高職院校學制為三年,時間短,任務重。學生的漢語水平難以適應專業學習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高職院校留學生漢語課程設置與專業課融合的還不夠。
(四)教材適用性不強。現在市面上的對外漢語教材雖然很多,但多是以英語為中介語的漢語教材。因為大部分老撾留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基本的英語交流達不到,所以這些教材的實用性不大。對于零基礎的老撾留學生而言,使用以老撾語為中介語的教材有利于學生快速提高漢語水平,但現在國內市面能見到的以老撾語為中介語的教材僅有《體驗漢語》《每日漢語》《跟我學漢語》等教材,且多為短期教材,發行量不大,所以面對老撾留學生的漢語教材仍有待開發。
(五)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根據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趙紅疆教師的調查和實驗,對于初學者而言,用老撾語進行雙語教學顯然效果是最好的。但高職院校漢語教師大部分不會老撾語,很難用老撾語進行雙語教學,所以很多時候是被迫采用直接法進行教學,即直接用目標語(漢語)進行教學,這顯然對于初學者是不利的。另外有的漢語教師缺乏對外漢語教學的系統知識,忽視對外漢語教學與一般語文教學的區別,教學方法單一,也造成教學效果不佳。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老撾留學生漢語教學現狀,結合目前一些高職院校老撾留學生漢語教學的經驗和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自己的一些實踐,我們擬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雖然提高留學生漢語教學水平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但筆者認為就高職院校而言,首先要加強的是對外漢語教師的隊伍建設。因為開展對外漢語教學,不管是對外漢語的課程設置、教材的選用,還是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如果缺乏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學素養,就有可能造成認識上的不足,影響教學效果。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師較為缺乏,因此要想保證對外漢語教學的專業性和穩定性,就要引進一定數量的對外漢語專業的專職教師,另外還要加強對現有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和指導,特別是非對外漢語專業的教師,努力增強其理論素養和教學技巧,提高其教學質量。
2.創設漢語環境是提高學生漢語水平的重要手段。老撾留學生的漢語基礎薄弱,要想快速提高學生漢語水平,就必須創設漢語環境,提高學生學習使用漢語的機會。一是可以創建漢語角,由老師和中國學生參與指導,幫助老撾學生用漢語交流。二是老撾學生和中國學生結隊幫扶,為每個老撾留學生配一名中國學生志愿者,有針對性地加強指導,幫助老撾學生提高漢語水平。此外,還可以創建中老文化交流協會等,鼓勵老撾同學積極參與中國學生舉辦的各種活動,幫助老撾同學快速融入到中國的學習生活中去。
3.優化課程設置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高職院校老撾留學生在三年內既要完成語言學習,又要完成專業學習,是非常大的挑戰,所以對外漢語課程設置一方面要考慮漢語課程設置的的科學性,同時又要兼顧漢語語言課與專業課的銜接。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的做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一年級完全以語言課為主,不上專業課。另一種是從一年級就開始上專業課。根據筆者的調查,我們發現即使一年級全部上語言課,那么到了二年級,想讓老撾學生完全聽懂專業課也比較困難。一方面是因為語言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專業課中有大量的專業詞匯,學生很難理解。根據實踐,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嘗試在大一加入側重于動手實踐的專業課,并邀請高年級的同學做翻譯,適當減少了學生在后期專業學習的壓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另外,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還在綜合課、口語課和聽力課之外,從一年級下學期專門安排了專業詞匯課,采用現場教學、圖片、翻譯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專業詞匯,為后期學習專業課打下一定的基礎。
4.靈活選編教材是順利完成教學的重要保證。一是根據老撾學生的特點選擇教材,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發現老撾學生雖然英語不太好,但是對泰語基本上障礙不大,所以在選擇老撾語版教材條件不夠的時候,也可以選用泰語版的教材。二是注重教材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不同系列的教材不僅內容連續性不一致,難易程度也不一樣。教師選擇教材要加強溝通聯系,注意各科教材對學生漢語綜合能力的促進。三是注重自編教材的開發。對于初段的留學生,以老撾語為中介語的教材很少,語音材料就更少。為了幫助老撾留學生快速掌握漢語,可以嘗試利用現有資源,和高年級老撾學生聯合開發低段的聽說教材,由教師準備語言材料,然后由漢語水平較高的高年級學生翻譯成老撾語,共同錄制音頻資料,可以有效地促進了老撾學生的漢語水平。另外因為各個專業漢語老撾語對照的教材十分缺乏,為了促進學生快速適應專業課,常見的專業詞匯也可以請高年級學生翻譯成老撾語,幫助學生理解,但是要注意翻譯的準確性。
5.抓好課程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一是針對初段學生用母語進行雙語教學有較好的效果,可以組織號召教師學習簡單的老撾語單詞。對于較難的單詞或抽象的單詞,可以請高年級老撾學生翻譯,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出現一個單詞花費了大量時間學生仍然不知道其意思的情況出現。二是在最初的一二個月內可以邀請高年級的老撾同學作助教,一方面可以起到翻譯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鍛煉高年級學生的漢語水平。三是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而不囿于一種。要積極組織教師互相觀摩,提高教學技巧,并引入新的教學理念,比如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口語課引入了心理沙盤的操作方法,鼓勵學生多說,學生在不能完全用漢語表達的情況下,也可以用老撾語說,提高學生表達的愿望,促進漢語口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