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玲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第四高級中學,江蘇泰州 225411)
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生成為優秀人才的關鍵。教師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
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化學學科的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作為化學學科的基礎,對整個學科的理論建設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培養并考查學生的實驗素養時,教師需要重視以下內容:第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中,要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實驗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理解所有注意事項,并能夠確保實驗安全。第二,正確操作,掌握器材使用方法。要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正確使用每一樣器材,從而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有效開展實驗。第三,以良好的理論基礎,確保實驗的有效完成。第四,培養學生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例如,當酒精燈被打翻起火時,要用消防滅火器或者沙土進行滅火。
化學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學科,其所包含的知識量非常巨大,并且非常繁雜。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學生要保持嚴謹的科學精神,以此來確保學科發展和自身進步。高中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基礎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這種態度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當中。例如,在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時,便需要使用到很多專業詞匯[1]。如在描述鈉與水反應時,便需要描述鈉浮在水面上、不停游動、發出響聲等相關的現象。在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描述時,學生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解答。
在人本理念下,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有效開展自主探究,將自身能力發揮出來,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能力。高中化學的知識量相對較大,學生的時間有限,這便需要教師以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讓學生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減少時間的浪費。高中化學知識的深度逐漸提高,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壓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在講解基礎理論之后,向學生提出任務,之后便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當學生的自主探究出現問題,無法繼續下去時,教師要積極地幫助學生,讓學生能夠突破學習當中的死點,從而順利地將學習繼續下去。
高中化學的實驗內容相對于初中化學來說也要復雜得多,很多實驗不僅具有繁雜的操作步驟,而且對實驗的操作和現象觀察都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學生都會由于找不到有效的學習方式而使得學習效率降低[2]。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積極引導,要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自身能力。
例如,教師應當向學生介紹實驗相關器材的正確使用方法,并講解整個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特殊事項。在學生有效掌握了全部的實驗內容之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主開展實驗操作。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操作步驟。當學生的操作出現錯誤或者安全隱患時,教師要及時給予糾正,防止錯誤或者危險產生。同時,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簡化實驗步驟。很多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經常會由于不熟悉實驗步驟,而出現操作緩慢或者重復性操作等較多的問題。這時教師及時對其指導,讓學生能夠突破自己在操作過程中所出現的重復性問題。
化學學科與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所有的化學知識都與生活當中的各種現象相對應。對化學知識進行深入研究的最終目的,便是要為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提供更大的便利。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必須要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讓學生形成實際應用能力。新課標在加強實驗教學的同時,還強調了要大力改革實驗內容,讓實驗更加生活化、簡單化,更加符合新時代對綠色化學的要求[3]。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家庭小實驗,利用紗布、沙石等進行簡易凈水器的制作;還可以讓學生制作一些葉脈書簽,之后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這些帶有生活元素的實驗能夠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實驗當中。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能夠更好地應用自己所學習過的化學知識。學生也可以嘗試改進這些實驗,使用其他化學原料進行實驗。在這種改進的過程中,學生將會更好地提高自己對化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將會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重要性有新的認識,而學生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生在一種特定的情境當中,或者在完成特定的任務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能力,或者所展現出來的個人品質,都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在化學課堂當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加強問題情境的創設,并慎重選擇教學資料。教學情境是否有效直接關系著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4]。如果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沒有重視情境教學,沒有正確選擇應當使用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便會出現反效果,使教學工作變得效率低下。學生在自己反感的或者難以提起興趣的情境當中開展學習,將會對化學知識的學習產生一種厭惡感甚至恐懼感。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情境的創設和選擇,要為學生呈現出一個真實且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些情境當中將知識點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效聯系,從而建立起一種將化學知識有效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并用這些知識積極服務社會的觀念。
例如,在學習氯氣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更好地去體會氯氣泄漏事故帶來的危害,并利用相關的新聞報道進行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針對這些視頻資料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氯氣泄漏時,需要采取哪些方法進行處理?為什么在這種事故出現時,人應當向高處逃生?為什么存儲和運輸氯氣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鋼瓶?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學生會回顧自己所學習過的知識,并將所有的知識聯系到一起進行思索。在這種生活化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能得以提高。
知識觀念的更新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很多國家在教育工作中越來越重視對人才終身發展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基礎,不斷深入研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課程的重構。
[1]徐琳.新課改形式下高中化學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研究[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05).
[2]鄧玉珊,嚴贊開,衷明華.融入核心素養,構建多元化教學課堂——以《化學肥料》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7,(29):162-163.
[3]李格.基于培養高中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探索——《鈉及其化合物》復習課[J].新課程,2017,(3):87.
[4]吳新建,張賢金.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6):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