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凱
(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我國在課程教育改革中,強調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語文課程的教學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化知識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和文學感悟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1]。語文教學作為人文學科內容的教學,更加能夠對學生的文化課程深入性學習起到支撐作用,幫助學生深刻意識到學習語文不是被動化的內容識記,而是要在文化品讀中提高自己的綜合修養。 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及其改善對策等需要從課程實踐的角度展開綜合化的研究與探討。
現代化發展中,國家要增強自身的實力,就需要重視教育,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語文課程的教學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語言文字知識,讓學生能夠利用語文工具,擴大自己的學習范圍,大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則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文化教育,使學生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識水平。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高校學生自身專注于專業課的學習,在語文這種公共基礎課上的花的時間和精力并不多,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薄弱;高校語文老師在課程教學中,由于自身的文學水平不高,在對學生進行語文分析時,難以提出新穎的論點,導致學生的課堂興趣不高,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單一,綜合應用和語文訓練課較少,總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大學階段的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的培養,學生在不同課程內容的學習中,不再是進行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要在自主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2]。大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礎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在完全統一化教學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同。高校對于大學語文課程設置,可以對課程類型進行劃分,語文基礎課為學生的必修課,語文選修課部分可以包含現代文學賞析、古文鑒賞、詩詞講解等。對大學語文課程中的不同學習模塊進行細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靈活選擇,搭配基礎課學習,大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主性提高。
大學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文化以及思想意識方面的啟發教育,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儲備人才,需要在課程學習中,汲取知識、鍛煉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3]。大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對于文章的觀點內容以及論據分析等,均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理解,提出不同的觀點,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則要鼓勵學生的課堂互動。在實施教學中,就名著節選部分,老師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資料分析,在課堂上就人物角色、歷史背景以及文章思想內涵等,讓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展開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撰寫讀書報告,在互動式教學中,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向。
大學語文教學具有較為突出的靈活性和主觀性特點,大學生在語文基礎、語文學習思維和文化能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給大學語文教學帶來一定的難題[4]。大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思維,在文學鑒賞和文章品讀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文化修養。高校以及大學語文老師可以積極創建、舉辦多種語文實踐類的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征文比賽、詩詞大賽等。大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文學創作活動,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夠讓大學生在文化氛圍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成長也影響重大。
大學階段的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的培養,學生在不同課程內容的學習中,不再是進行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要在自主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對于這些教學問題的出現,需要高校重視語文教學,對大學語文課進行細化,增加相應的關聯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同時積極組織語文競賽、詩詞比賽和征文比賽等活動,對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進行培養,語文課堂上,老師創新方法,與學生建立良好互動關系,鼓勵大學生主動學語文、用語文和愛語文,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