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喜果
(遷西縣第三實驗小學 河北 唐山 064300)
教育,是充滿智慧的勞動;教育,是愛與心的結合。用智慧與愛心去啟迪和培養天真無邪的孩子是教師崇高的職責。尤其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更要運用充滿智慧的教育策略,不斷探索、嘗試教改新路,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為訓練主線,為求在基礎教育階段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我們要打破語文教學局限于課本、局限于課堂的傳統方法,讓它連線于生活,寓教于樂,寓學于樂[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你的課情有獨鐘。首先要用心對他們,哪怕細微之處,也不容忽略,都要精心設計。如一節課的導入,如果教師能靈活多樣的設計導課方法,就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到主動,從而激發學生愿學、樂學、想學的情感[2]。如我在設計《游子吟》這首詩的導入時,用極富有親和力的表情和語言說:“同學們,老師在上課之前,想給你們唱一首剛剛自編的歌曲,想聽嗎?”這時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想聽!”這時我又說:“不過在同學們聽歌之前,老師先提一個問題:體會這首歌歌頌的是什么?”這時每個孩子的臉上的表情不一,我深情的唱完歌后,這時孩子們大聲的說:“歌頌的是母愛!”接下來我就開始進行這節課,這樣就使一節枯燥的古詩課,變的有了生命,有了趣味,而且還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所以每節課的導入至關重要,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課文變換不同的導入方法,慢慢的孩子就會喜歡起語文,甚至開始期待語文課的到來。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法,能夠給學生創設寬松的環境,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培養勤于動腦質疑的好習慣。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探索,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培養學生敢于、勤于、善于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教師適時的面帶微笑,整個課堂就會變得輕松、愉快、和諧、有氣氛,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這樣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掌握了學習方法。
學生面對問題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不愛回答問題;二是不愿意提問題,但當別的同學提問時,他好像有很多疑問,可問到他時又變得啞口無言了;三是部分學生不懂得怎樣提問題。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啟發這些學生,讓他們體會老師和別的學生如何提問題,還適時的給這樣的學生機會,吸引他們很自然的提出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只要我們深入引導和不斷鼓勵,他們就會慢慢變得愛提問題,愛動腦筋,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后,再啟發學生提出意義較深的問題,從而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處處有問可提,時時有問必答。把傳統枯燥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充滿靈動的過程。它的意義在于集合團體智慧和競爭意識,使孩子們在共同參與中,一起進步并很快成長[3]。
在結組學習中,每個學生的性格,知識技能等方面有所不同,小組合作大多同桌或4人一小組,但是長期固定不變一年下來,就會有的暢所欲言,有的不愛言語。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改變小組的結合方式,比如安排學生中好朋友一組,互相友誼深,有爭論,有謙讓,討論中就鍛煉了大家,活動也有秩序的活躍起來。這樣每個學生變得想發言,愛發言,會發言,如此就能輕而易舉的突破教學中的難題,而且還讓學生學會了怎樣學習。并設立組長監督,避免表面熱熱鬧鬧,而不追求實效的情況產生。
多媒體教育是這幾年來引入教學領域的一種新型教學輔助手段,它能使枯燥的問題枯燥問題趣味化,抽象問題具體化,靜止問題動態化,復雜問題清晰化。[4]一個好的課件,能充分發揮電教多媒體本身所具有的潛在功能,如在學習《七步詩》時,我制作了課件 “豆子的生長過程 ”,讓孩子們通過直觀了解豆子的生長過程來充分體會曹植和曹丕一奶同胞正如豆子和豆萁一根而生,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為什么作出了“煮豆燃萁”的詩,體會詩中“兄弟相煎”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從直觀到理性,從而建立起合理的認知和理解。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靈活多樣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多一些自主、鼓勵、開放、創新,就能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波,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使其以學為樂,享受學習。教學中必須長期堅持把各種教學方法融合在一起配合運用,才能發揮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