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娥
(靖遠七中 甘肅 靖遠 730600)
數學科學是一種文化,既是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促進人類文明的重要力量,對于小學生來說,了解人類文明史很重要,那數學史更是必讀的部分。
事實上,這個定理非常直觀,一眼就看出來了!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那么,我們的教學是不是還要教條式地去“創設情境,組織合作討論”呢?當然不需要。用HPM的理念來處理“對頂角相等”定理的教學,關節點在于“這樣明顯正確的知識究竟要不要證明?為什么古希臘人認為要證明,中國古代數學則根本沒有這個命題呢?思考這一問題,就會樹立起對古希臘偉大理性文明的敬畏,觸發學生的一次心靈震撼。當學生對一門學科或某種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學習中表現出極大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積極滲透數學史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探索數學知識。
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傾向和行為方式。良好的習慣可以有利于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它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情感和態度等人格水平、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智力水平、健康水平、生活能力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催化劑。
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要從低年級抓起,只有從入學起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最主要的。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去聽課,怎么去學習。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良好的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日常學習中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
《禮記·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只有對老師懷有尊敬之心,學生才會仔細聆聽老師講授的內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對待學習、知識,最后學而有成。
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畫畫,師從當時著名畫家沈周學畫。
轉眼一年過去了,他畫技大長,所畫的畫已經顯現出大家風范,在附近很有名氣。唐伯虎開始有點洋洋自得,覺得比起老師的畫來自己也毫不遜色,從他那里再也學不到什么。于是,他借口母親需要照顧,向老師提出想早點回去。他還拿出自己的畫作請老師點評,實際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畫藝。
沈周老師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沒有強留唐伯虎,也沒有看他的畫作,只是請他到自己房間來吃飯送別。這個房間只有一扇窗戶,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師就讓唐伯虎過去開窗通風。
唐伯虎朝窗戶走去,可誰知那“窗”怎么開也開不了。唐伯虎問,“窗戶上鎖了嗎?”沈周笑笑說:“哈哈,你看仔細了再開。”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哪是什么窗戶,而是老師掛在墻上的一幅畫。老師這畫畫得十分逼真,以至于讓唐伯虎誤認作是窗戶。
唐伯虎羞愧地對老師說,“請老師原諒我的膚淺驕傲,我愿意再跟您學習三年。”
此后,唐伯虎改變了目空一切的態度,認真領會老師的教導,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抓好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家長的言傳身教,能為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保駕護航,使小學生能恭敬地對待學習、知識,最后學而有成。
閱讀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對于這一閱讀習慣培養,在閱讀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進行初步的閱讀訓練。所謂“眼到”,就是要培養學生在讀書時在正確的讀書姿勢基礎上,眼睛看清自己所讀的內容(看清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話。),從而培養學生專注的讀書習慣;所謂“心到”,就是要引導學生用心讀書,用心去理解題目的意思。
3、要培養學生運用工具書和“讀有所思,讀有所獲”的習慣。
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我們絕不可忽視了培養學生自覺運用工具書進行閱讀的習慣。這樣有利益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有利益提高學生運用工具書理解題意的能力,有利益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和戰勝困難的意志。
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的必要因素,也是提高小學生數學成績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在數學教學中不斷總結方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