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歆
(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華育學校 遼寧 鞍山 1140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增高,不僅體現在吃、穿、住、行上,還體現在娛樂和精神享受上??恳魳烦燥堉\生的人越來越多,音樂和音樂教育被人們漸漸重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家庭和社會對音樂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初中音樂教學由原來的歌唱變成現在的音樂素質教育,信息化社會發展也給初中學生增加了不少音樂愛好,學生變得活潑愛歌唱,不少家庭還專門的給孩子配備了昂貴的樂器,可見初中音樂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音樂課教學必須圍繞培養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為目標。音樂教育工作不再輕松。
家庭、社會對初中音樂素質教育要求很高,但是初中音樂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困擾素質教育開展。首先是學生的愛音樂、愛歌唱,但不愛音樂課問題;教師教學理念更新慢,有些教師習慣性的采用以往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嚴肅,灌輸式知識傳授,教育實效性差。有些教師把音樂課搞得像專業音樂學校的教學樣子,過于強調某些技能的訓練,專業化明顯,沒有顧及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有些教師只關注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忽視情感、想像、興趣、創造等審美體驗,忽視學生創造思維培養,導致音樂課藝術性、審美性的喪失,音樂教學有非藝術化傾向。有些學校存在音樂特長班,有違義務教育初衷,在學生全面知識素養沒有形成時強調某一方面發展對初中學生成長不利。
對學生愛音樂、愛歌唱,但不愛音樂課問題的解決之道是以學生愛好興趣為動力開展教學,講求教學方法。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最基本動力,是學生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在音樂上保持長期持續發展終生熱愛音樂的保證。愛好音樂是人的天性,人類也存在需要音樂的共性。愛護學生的音樂好奇心,創造學生體驗音樂美感無拘無束、自然的音樂環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形成學生的興趣品質。尊重學生的音樂感受,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音樂見解,不以教師經驗替代學生理解,提倡音樂與體態律動結合,實現內心體驗與外部動作合一,可獲得持久的音樂興趣。教師教學注意教學方法,對學生多鼓勵,音樂備課時多采用貼近學生生活內容,創造富有感染力、優美宜人的課題教學環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
教師設置音樂課時按照美的規律來克建和實施。選擇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作為音樂教學的內容,題材應貼近學生生活,表達學生情感,能溫馨抒發學生心曲,有美好的寓意,能展現熾熱情懷,襯托美麗夢幻,“動聽”、“耐唱”, 百聽不厭,百唱不厭,立意與情境優美,可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審美效果。
審美教育本質是情感教育,音樂是情感藝術,教師應握住情感性原則,創造和諧民主的交流學習氛圍,開啟學生心靈之窗,促發學生情緒,使學生享受美感,陶冶性情。教師音樂教學中應該變抽象、枯燥的概念為生動、有趣的形象,育教于樂,增加趣味化和游戲化,使學生處于愉悅狀態,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變“苦學”為“樂學”, 改“要他唱”為“他要唱”。音樂教師要保持音樂人的藝術形象,體現出高貴的音樂文化素養,從儀態、語言、氣質上都要體現職業美感。音樂教師應該打造優美的教學環境,教室布置要符合音樂審美視覺特點。音樂教學過程應該使學生生成“感染”、 “震驚”、“啟迪”、“頓悟”等審美效應 。
教師應當對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注意發現,可以安排其帶頭歌唱、表演等,在班級產生明星效應,一定程度的可以改變整個班級乃致整個學校的音樂學習氛圍,改變學生群體對音樂課的認識,使學生更加喜歡音樂課,增加學生成為音樂人的渴望。教師應該注意發現學生愛好和能力特點,有的人善于演唱,有的人善于彈奏,有的人善于作詞或譜曲,教師都應當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激勵,最大化的啟發學生的長處。
音樂不是單獨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的,往往是和舞蹈、歌賦、詩詞、影視相伴而生的,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音樂文化背景教育,展開學科綜合性教學,通過學科的相互影響,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當注意信息化設施的應用,利用多媒體、網絡開展音樂課程教學,利用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充實課堂教學,可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