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芳
(廣西科技大學 廣西 柳州 545005)
高校是青年知識分子的聚集地,同時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的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我們只有深入研究高校安全教育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建立健全安全教育體系,創新教育模式,多途徑、全方位滲透安全教育工作,才能為大學生創造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縱觀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各高校安全教育制度零散,不成體系。當發生學生安全事故時, 出現“無法可依”、信息不暢、職責不明的現象。缺乏這一系列的體系保障,安全教育課程“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難以實現,因而無法形成長效機制對這項工作常抓不懈。
大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好奇心強,安全防范意識差,警惕性不高,容易輕信他人而上當受騙。加之他們處于成長關鍵時期,對事物的鑒別能力不強,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抗壓能力差,容易因生活、感情、學習、人際關系等困擾,容易發生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事件;且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自我保護能力差、應對技巧缺失。
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都是由學校的保衛部門和輔導員等非專業人員負責,安全教育的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加之,學生干部隊伍對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意識不到位,對安全事件的敏感性差,在工作能力和專業素養上也急需加強。學校未能充分發揮保衛干部、心理健康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以及社會力量的作用,沒有形成廣大師生齊抓共管 的“全員育人”機制。
部分教師在安全教育課程上不顧教育對象的認知差異、所處階段以及個體差異而進行照本宣科的泛式教育,其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也無法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和重視,其安全教育的目的也難以達成。
很多高校把安全教育工作僅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重點,結合軍訓的消防演習、軍事理論課程等進行,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學課程體系和納入教學計劃大綱,更沒有貫穿和覆蓋學生在校的四年學習和生活,沒有形成長效的監管機制。加之,高校大部分安全教育課程以主題班會或專題講座進行,形式單一;甚至部分安全教育工作由班級干部承擔,班級干部為完成任務而容易流于形式,在效果上也難以保證。
針對上述問題,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1)著手構建模塊化、系統化的安全教育制度體系,保障學校可持續發展。高校相關部門應積極爭取學校各方力量的支持,制定并出臺安全教育制度,明確責任、規范內容、創新方式,才能讓安全教育工作“有法可依”。
(2)著手構建安全教育文化承載體系,營造良好的校園安全文化氛圍。如圍繞安全主題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包括組織線上線下的安全知識競賽、舉辦安全知識宣講大賽、組建安全宣傳大使隊伍、籌建安全宣傳陣地、構建網絡安全教育平臺等。
(3)著手構建安全管理體系,如構建校、院、系縱向三級安全網絡及輔導員-學生會保衛部-各班治保委員橫向三級安全網絡,層層落實安全責任,保證安全教育全員覆蓋。
(4)著手構建監督評估體系,把安全教育納入日常管理以及教學計劃和綜合考評中,在建立安全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可量化的安全考核指標,讓學生干部逐條對照,一一施行。
(5)著手構建考核評價體系開展調研,對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規律進行調查并不斷總結熱點、難點問題,提高安全教育的教學效果。
(6)著手構建刺激激勵體系,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安全教育工作,保證安全教育各個環節順利開展。
首先要抓好專業保衛隊伍建設,高校應安排學生工作部門及保衛處加強對學生安全教育活動的監管,并責相關成職能部門具體負責學生安全教育,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其次抓好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是班級安全教育的主體力量,輔導員應定期下班級和宿舍及時了解學生動態,更應鼓勵輔導員做安全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積極進行課題申報,把日常工作提煉成論文成果。再次抓好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建立和培養一批責任心強、溝通能力強、素養高的干部隊伍(如治保委員、心理觀察員),協助輔導員共同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在評優評先上適當向優秀的“維穩”干部傾斜。
安全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把握好重點學生的安全教育(如近期情緒低落學生、特殊群體學生等)、重點時期的安全教育(如假期往返校時、春秋季流感高發期)、重點場所的安全教育(如宿舍安全、教室或實驗室安全等),只有把握好了重點,才能讓安全教育更“接地氣”。
如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平臺、易班平臺、慕課、微課等形式進行安全宣教,定期發布和推送安全教育典型案例、安全防范技能等信息,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接觸到安全知識,接受到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及防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