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霞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常重要,但合理利用其促進經濟發展也很有必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和諧共生、持續繁榮。本文簡單介紹生態文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共生性,并就如何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展開探討。
[關鍵詞]生態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文明在工業文明過后步入的新階段。在生態文明階段,人類社會的發展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同時實現人類社會發展和自然保護為基本目標,從而構建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并能取得物質、精神等方面的共同進步。在生態文明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出此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很有必要。
一、生態文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生態文明是較為全面、和諧的人類社會文明,其中廣泛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是反映社會文明狀態的重要依據。而非物質文化保護是指對人類精神、文化等非物質層面的遺產進行保護,可以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建設部分,對生態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從更細化的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精神、文化狀態的關鍵內容。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生態文明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都在于促進我罔社會的發展,二者具有極強的內在聯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著重要意義。只不過,前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其中一個部分,是我國社會向生態文明階段邁進過程中必須積極重視和實踐的內容。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共生性
長期以來,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就有著普遍誤解,認為二者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性,也就是經濟發展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造成破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經濟發展。實際上,二者可以和諧共生,尤其是在生態文明視域下,二者的關系將得以有效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來都不是單一地進行保護,二是要與文化遺產開發和利用相結合,從而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保有其文化價值,并能充分強化其保護和傳承。長期以來,文化遺產保護都面臨著一定的財政問題,而對其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則能在保護的同時,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從而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政資金問題。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現代社會的文化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兇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有著強烈的聯系性,二者的有機結合不但能夠深化二者的分別發展,更能促進二者的共同進步,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實現非遺保護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的策略
(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和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極高的經濟文化價值,出此在對其文化價值進行保護的同時,還要合理開發其經濟價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那么在開發其經濟價值時,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盡可能實現非遺保護和開發的和諧統一。對民間音樂、舞蹈、戲劇等具有較強欣賞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經濟開發形式主要在于表演和旅游等方面。例如民間音樂,當地政府可以積極行動起來,打造獨具特色的地方民間音樂形式,結合現代文化表現方式對其進行創新發展,同時加強宜傳,以全罔表演或者文化旅游景點的方式來創造其經濟價值。這樣一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為非遺保護提供了可觀的財政支持,充分實現非遺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
(二)以經濟發展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言,資金投入問題一直存在。而在生態文明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都不冉是分割而獨立的部分,其緊密的內在聯系使得非遺保護為非遺開發提供了基礎支持。也就是說,以經濟發展帶動非遺保護,實際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以傳統醫藥的保護為例,我罔傳統醫藥學具有極高的醫用價值,對我罔醫療水平的發展和提升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地政府和企業積極聯合起來,建立相應的傳統醫藥保護體系,能夠將傳統醫藥需現代醫學相結合,從而促進當地醫療水平的發展進步,創造更高的醫療價值和經濟價值。也就是說,在生態文明視閾下,經濟發展帶動非遺保護,實際上是促進非遺開發和利用的有效途徑,從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反過來帶動經濟發展。
隨著我困社會逐漸向生態文明階段邁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越來越緊密,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能夠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和進步,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推進。兇此,各地政府應當積極行動起來,采取合理的措施來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同時利用當地經濟發展優勢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而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黃麗娜.淺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現狀和發展[J].中國商貿,2013(13):182-183.
[2]鄒寧寧.談談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蘭臺世界,2015(3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