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飆
【摘 要】中國水墨動畫《山水情》被譽為中國水墨動畫最后的絕唱之作,《山水情》透過動畫形式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內涵進行的視聽呈現直到現在都具有巨大的借鑒價值及意義。將水墨畫藝術的視覺呈現;傳統樂曲代替對白在聽覺上推動影片劇情的進展;最重要的將中國傳承千年的哲學思辨蘊含在動畫作品中,這些都為中國動畫未來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水墨動畫;古典音樂;視聽語言;藝術內涵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091-02
1988年,中國最后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標志著中國水墨動畫“最后的巔峰”,自此,中國水墨動畫逐漸絕跡。但是《山水情》中所蘊含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聽呈現風格,即便在今天也值得中國動畫的創作者們為創作出“中國風格”的動畫作品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傳統水墨繪畫藝術的視覺呈現
水墨動畫筑基于中國水墨畫,“把中國水墨畫的技法運用于動畫片的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造成突破世界各國動畫片通常采用的線條結構方法,借重墨色的濃淡虛實來表現對象,講求筆墨情趣,追求意境氣韻。”[1]而《山水情》這部動畫作品的的創作基礎則是中國水墨畫中的山水畫。中國山水畫講求“氣韻生動”,以寫意為主。故《山水情》在人物及場景造型設計上并不相同于西方動畫片的線條結構,以神似寫意為主。以簡單的寥寥數筆繪制出重巒疊嶂的群山與縱橫交錯的河流。山水之間沒有明顯的線條進行阻隔,在空間上呈現出了一體視感。
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另一特色是“意境”,并且這種意境往往依靠虛實相生而產生。在水墨動畫中,意境的產生也是發自虛實之間。象為實,境為虛,畫面中的景象往往勾繪簡單,以象入境,以境化象。物象與意境之間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意境在動畫作品中的使用極大豐富了畫面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山水情》中用“半邊”構圖和空處留白展現煙云水氣的甜潤靈秀、清新飄逸;用“梅花點瓣”式的筆觸濃濃地刻畫出蒼茫山色,水的“白潤”與墨的“黑韻”交融在流動的畫面中,虛中帶實,實中帶虛,從而形成一個意中之境的藝術空間。[2]
在水墨動畫中,最易形成意境的手法便是中國水墨畫中常用的“留白”手法,《山水情》中大量采用了山水畫中的留白,大面積的空白給了觀眾以想象空間,將營造出的意境讓觀眾慢慢加以品味。在老琴師贈琴之后,漁童獨自一人在山峰上撫琴,此后出現了一幅漁童與老琴師共同泛舟的畫面,在畫面中,除小舟與琴師師徒外,江水山峰只能依稀辨認,在小舟周圍大量留白,隱約縹緲虛無之感,借此勾起觀眾的想象,到底二人是泛舟江上,還是仙游于云霧之上?營造出了不識此間何處之感。
二、古典音樂與環境音的朦朧之美
《山水情》在劇情敘事中的一大特色是整個故事中老琴師與漁童二人沒有任何對白出現,影片全程依靠聲音與畫面的配合推動故事的情節發展。在影片中聲音分為傳統的古琴樂與環境音兩種。
古琴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樂器,琴聲在《山水情》整部動畫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全片依靠琴聲推動故事劇情的發展。老琴師重病昏倒醒后聽見漁童的笛聲后遂以琴聲應和,引發漁童學琴的興趣。之后漁童學琴,一開始琴聲雜亂無序,音色顯稚嫩之感。隨后畫面配合以風吹落葉、高月當空、大雪茫茫,隨著稚嫩的琴聲變換時空,以此表現漁童日夜苦練地學習琴藝。之后畫面突轉,老琴師在江邊垂釣,而此時的漁童琴技日趨成熟,大有長進。在畫面中水中的魚群也隨著漁童的琴聲而動。琴聲高亢則急,琴聲柔和則緩,聲畫之間的平行結合也從整體上揭示著事件的進程和人物的情緒狀態,在聽覺上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聯想和潛臺詞,擴展了單位時間內的故事容量。整部動畫的劇情走向可以說就是以漁童琴藝的升華過程為主干。
此外,環境聲在影片中雖不對故事情節發展起主要作用,但是對于時空的敘述也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樂記》中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人心會隨著聲音的變化從而產生感情上的變化。在影片中就利用了風聲、水聲來展現環境的變化。這是因為水墨動畫基于水墨畫的創作風格,大量的留白會導致觀眾對于影片空間場景的變換無感。觀眾所能依靠的就是通過環境音的變化感覺影片時空的轉變。風聲、水聲、笛聲、雁聲配合著畫面幫助觀眾同時借助視、聽雙感的感受畫面時空中的變化關系。其中鷹聲的使用尤為巧妙,琴師指導漁童琴藝有成時,老鷹鳴叫的聲音回響天際,頓時在聽覺上產生了空谷幽深之感。以音代景,這種表現方式可以說是水墨動畫在融合了寫意水墨畫表象方式基礎上的一種創新之處。
三、中國古典哲學的影像呈現
水墨動畫《山水情》的創作者是上世紀在中國動畫界聲名大噪的“中國學派”。“中國學派”動畫的最大特點就是作品內容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內涵。無論是中國水墨動畫還是其根基所在的中國水墨畫都受到了中國傳統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影響。《山水情》中就蘊含著儒、道、釋三教思想的影子。
首先,以琴顯儒。儒家至圣先師孔子認為“有教無類”,老師誨人不倦、弟子學而不厭、師生情深似海。在影片的老琴師與漁童便是這種關系,漁童以打漁擺渡為生,是實實在在的升斗小民。但是老琴師卻依然傾囊相授琴藝,漁童也是勤修苦練不分寒暑。老琴師在冬季悉心教琴的同時還會主動為學琴中的漁童燒炭取暖。在琴師將離別之際,琴師以愛琴相贈,漁童跪受古琴并撫琴一曲為師送行。這是中國儒家尊師重教傳統的體現,而跪受古琴則是代表著師生之間的一種傳承關系。
其次,儒中有道。影片中的老琴師與漁童在表象上體現的是儒家的師徒關系,但是其中卻也蘊含著道家的哲學理念。道家思想可以說是中國水墨畫意境的來源。“中國人對‘道的體悟,是‘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唯道集虛,體用不二,這構成中國人的生命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實相。”[3]而影片中老琴師最終選擇隱遁于山林之間,消失于重巒疊嶂之間。也是道家無為清凈、避世隱居思想的體現。最后的漁童撫琴,畫面中既有漁童與老琴師的場景,也有山水之美的表現畫面,和光同塵,暗和道家“天人合一”的處世之道。而這證道之物便是那把古琴。
最后,畫中有禪。中國山水畫以元明時期為最盛。在元明兩朝,中國山水畫家們在山水畫的寫意風格上大多都受到了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色空、中道、圓融”等禪宗思想對中國水墨畫影響深遠,畫家為此更講求深度、空靈、無我,試圖在拈花微笑里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蟬境。[4]《山水情》的畫面亦難以脫離水墨畫的禪意,山水畫面交疊之中自有無窮禪意,等待著觀眾自己感悟。
四、結語
中國水墨動畫最后的巔峰之作《山水情》為中國水墨動畫劃上了休止符。標志著以“中國學派”為代表的中國動畫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中國水墨動畫對中國動畫的開創意義卻是不可否認的,尤其是其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影視相結合。這種藝術融合形式為中國動畫進一步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462.
[2]楊惠珺.童趣的追憶 自然的回歸——關于二維水墨動畫的東方審美韻味和趣味性[J].電影文學,2009,(19):140-141.
[3]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A].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3.
[4]趙允智.丹青靈韻《山水情》—中國水墨動畫的文化特質研究[J].電影評介,2008,(1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