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治艷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第一中學,安徽阜陽 236400)
教育教學改革早已成為時代潮流,但大多數教師依然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改的道路上畏縮不前,導致課堂效果依然較差。人們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作為一線教師,在新課程改革潮流的推動下,筆者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鉆研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略有收獲[1]。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τ谝还潥v史課而言,新穎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對于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課堂氣氛,增強課堂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在教學的導入環節多下功夫。
在《兩極世界的形成》教學中,首先筆者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和平之吻》圖片,然后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吻”,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學生甲說:是兩個戀愛中的年輕人在熱吻。學生乙說:在大街上擁吻,真齷齪,太傷風化了。學生丙說:西方社會真開放自由,羨慕嫉妒恨呀……學生經過自由討論后,筆者展示出對《和平之吻》的介紹。這是一位美國士兵聽到二戰勝利的消息后,情不自禁地在街上擁吻一位陌生的姑娘。然后向學生展示當時美國駐蘇大使喬治·凱南當時說過的一段話:“人們以為戰爭結束了,其實戰爭才剛剛開始?!薄皟蓚€戰爭分別指什么?凱南為什么會這樣講呢?”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為新課內容教學的順利進行埋下了伏筆。可見,新穎的導入對一節歷史課的順利進行和增強課堂效果意義非凡。
《兩極世界的形成》中原有結構分為三個部分:從盟友到對手(冷戰的背景);杜魯門主義(冷戰的表現);冷戰下的陰影(冷戰的影響)。如果按照教材結構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既沒有新意,又難以理解,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聽起來很累很無趣。那么,如何組織本課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易于理解而又能增強教學效果呢?經過認真思索,教材中的一幅柏林墻的圖片給了筆者啟示:一堵墻,兩個世界。打破原有結構,重新整合教材,以墻為線索,貫穿始終,組織教學,具體內容如下:
主題一:筑“墻”——兩極世界對峙的表現。
主題二:析“墻”——兩極世界形成的原因及影響。
主題三:拆“墻”——以史為鑒,展望未來。
這三個主題的教學活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透過現象看本質,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使學生耳目一新,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課堂效果。當然,這需要教師吃透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有駕馭教材的能力,還需要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精心設計,敢于創新。另外,打破原有的教材結構并不等同于脫離教材,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重整教材,會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變填鴨式教學為自主探究的教學,變學生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2]。在《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中,講到“筑墻”——兩極世界對峙的表現時,筆者把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歐洲組、亞洲組、美洲組,先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在組內相互討論、探究,找出兩極對峙在各地區的表現,然后讓每組代表發言。而關于“析墻”——兩極世界對峙的原因及影響,筆者通過多媒體展示材料,讓學生結合所給材料和教材,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對于“拆墻”——以史為鑒,展望未來,筆者組織學生自由討論,并給予適當的補充和鼓勵。
這樣,每一個主題、每一個環節都由學生充當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既使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又增強了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傊?,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歷史教學不僅僅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3]。例如,在講述主題三時,先展示圖片:德國拆除柏林墻及柏林墻拆除后德國人民舉辦歡慶活動,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德國人民對和平、統一的企盼。同時,結合目前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引導學生以史為鑒,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感想,最后教師加以總結:如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增強綜合國力,不搞軍備競賽;拆掉磚墻,消除心墻等。然后展示和平鴿及筆者設計的幾句話:
心中和平世界才會真和平,
愿人類的天空永遠湛藍,
愿人間的世界永遠充滿陽光,
讓和平的玫瑰永遠燦爛地開放。
并帶學生齊讀,進一步陶冶情操。最后,播放邁克爾·杰克遜的和平歌《拯救地球》,讓學生在歌聲中達到情感升華的高潮。這樣既有利于陶冶情操,又有利于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平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太注重教學流程的安排,認為只要把教材內容講完,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但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識到教學流程的新穎、流暢、完整,對提升教學效果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兩極世界的形成》教學中,以“和平之吻”圖片開始,以邁克爾·杰克遜的《拯救地球》結束,以“筑墻”開始,以“拆墻”結束,環環相扣,前后照應,自然流暢,課堂效果很好。
以前總是認為歷史教材編寫不合理,枯燥無味,責怪學生素質低,無法活躍課堂氛圍,但通過本課的教學實踐來看,只要認真思考,精心設計,大膽創新,緊跟時代步伐,歷史課也會活起來,教學效果也會不斷增強。
教育是科學,科學的意義在于求真;教育也是藝術,藝術的意義在于創新。當然,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創新,首先要有好的教學設計,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借鑒別人的優點,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同時也要發揮學科備課組集體的力量,把新課改落到實處。就像習近平主席2013年訪問俄羅斯期間發表演講時說的那樣:“不能我們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