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英
(福建省長樂華僑中學,福建福州 350200)
語文作為一門集綜合性與實踐性、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的學科,筆記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首先,筆記可以積累知識、加深記憶,“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其次,筆記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手、耳、腦并用,保障課堂學習的效率。最后,筆記有利于訓練思維的縝密性、靈敏度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提升書寫速度。從某種意義上說,筆記的能力也是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良好的筆記習慣可以促進學生整體的良好習慣的形成[1]。
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基本理念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語文課堂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事實證明,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互助的學習習慣,從起始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筆記習慣是當務之急。
然而,大部分七年級學生并未真正意識到筆記的重要性,筆記隨意欠規范,更不可能讓筆記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筆記習慣呢?
初中起始年級,不妨安排學生進行規范的筆記訓練,訓練內容首先是“三固定”,即固定位置、固定內容、固定符號。現代文閱讀課堂筆記可以直接記在課本上教材內容四周空白處或行間,也可以用便簽紙等增加插頁,加插在相應課文頁碼中間,內容可以固定為解題、文學(文體常識)、脈絡、主旨、關鍵詞句賞析、寫作手法等。例如,課文內容要點以①解題②文學(文體常識)③脈絡……目錄形式分行列在課文標題上方;段落劃分用雙豎線,層次大意批注在每個層次起始段上方行間空白處;關鍵詞語加“□”,在關鍵句下方畫橫線,語句賞析批注在靠近原句的空白處等;作家簡介和重要寫作背景記在題注下方等。文言文筆記統一用16開線裝筆記本,頁面對折,左側記關鍵詞解釋,右側寫翻譯,下方留若干行,用于整理課文內容解讀。“三固定”的筆記便于查找和復習時使用,也能養成學生嚴謹的學習習慣,這都是自主互助學習必需的習慣和技能。
另外,要培養學生做簡要筆記的習慣。做筆記并非事無巨細地照搬教師的講課內容,要學會記錄教師講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并注意表達簡明扼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有意識地用提示語、重復表達或放慢語速等形式提醒學生注意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筆記語言;也可鼓勵學生學會搶記、速記、抓關鍵詞等筆記方法,提高筆記速度。這種訓練可培養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提高書面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鍛煉學生整體學習的技能,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養成規范筆記習慣后,可鼓勵學生做雙色(多色)筆記、個性筆記,以個性化的筆記形式表現自己閱讀的感受和體會。例如,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標、色彩筆做批注、寫感悟,表達自己閱讀的理解和體驗,不同的圖標、顏色代表不同的含義,并形成固定形式。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個性筆記可以說是個性閱讀的見證,養成做個性筆記的習慣并樂此不疲,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生享受到了閱讀過程的快樂,成了這個快樂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應珍視學生閱讀過程的個性體驗,尊重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這種體驗。個性筆記的形式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也可避免長期千篇一律的筆記帶來的枯燥感和行為疲勞。當然,也難免有個別學生的筆記流于形式或過于繁雜,教師可進行適當的引導,畢竟筆記的首要目的是輔助學習,簡明實用最重要。
著名作家蕭伯納曾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和教師互動,和文本互動,也需要和同學的互動。每一篇課文授課結束后,可預留三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整理交流筆記。這一過程可要求學生做兩件事,一是把自己的筆記補充完整,并把課文教學要點整理成樹狀筆記;二是互相借鑒學習做筆記的方法技巧,取長補短。
2011年版課標強調探究合作學習,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有利于探究合作學習的環境,以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整理交流筆記可以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升。教師也可隨時關注學生筆記習慣培養的動態,定期在班級范圍內開展筆記展,共享他人快樂學習的成果,并以量化積分的形式嘉獎優秀,以激發學生做筆記的熱情。
與做筆記的習慣相比,使用筆記的習慣更難培養,筆記的課后利用率不高。其實筆記在階段復習中可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翻閱、整理一整個單元的筆記,可高屋建瓴地把握這個單元的知識體系、重點、難點及自己學習的薄弱點,有助于新舊知識的整合和知識體系的建構。在階段復習中,可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筆記,按單元分類整理知識點,每個單元可設置生字詞、文學(文體)常識、背誦默寫、重點語句、布局謀篇、寫作手法、修辭賞析等類別,然后帶著整理的筆記進行復習。整理單元筆記不但可以鞏固基礎知識,還有助于建構知識體系,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
語文學習三分在課內,七分在課外;憑借在課內,拓展在課外;積累在課內,受益在課外。學生在課堂積累的做筆記的技能技巧可以用在課外閱讀中。讓學生每周精讀一篇課外文章,參照課堂筆記的模式做批注、概括、賞析、感悟的筆記,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只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和合作、對話等方式,才能真正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而培養良好的自主互助學習習慣,才能使這些體驗、合作、對話成為自然的行為,那么筆記可視作這些自然行為的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