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浙江省金華市外國語學校,浙江金華 321000)
所謂核心素質,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具備從容、坦然面對挫折與困難的素質與能力。但該素養并非學科知識的單一體現,而是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品質素養、文化教養和學習能力。將該理念應用于高中英語實踐教學中,符合現代化教育的基本需求,并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下,高中英語教學也進行了適當改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并在此過程中,總結了很多經驗和方法。但從當前現狀看,在個別領域仍存在諸多問題,抑制和影響了英語教學水平的提升,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新課改之下,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幫助其實現聽、說、讀、寫全面發展,進而要求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目前仍有較多教師的教育思想停滯不前,一味采取“灌輸式”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使其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其次,當前的實際教學中,英語教師常將“口語課”當成“閱讀課”,只是單純地講解閱讀中新句型和單詞,并未真正讓學生“開口說話”,且教師也未能在其中融入重點知識內容,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
最后,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學設備簡陋問題也較為突出,常見的如掛圖、錄音、粉筆等等。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廣大教師具備熟練操作多媒體的能力,以此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但很多教師為節約課堂時間,教學過程中,仍采用傳統教學設備,造成了多媒體的閑置問題,不利于英語教學水平的提升[1]。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均應圍繞其展開。而在平時的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將學生作為活動中心,并從其學習興趣、能力水平、實際需求等方面入手,開展針對性教學模式,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在核心素質培養理念下,教師應提升對課堂互動的重視程度,以此創建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氛圍,不斷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自信心,與此同時,也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教師的課堂引導對于學生語言知識的增長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在課上為學生提供案例,并通過讀、寫的方式引導其進行知識鞏固和學習,但從整體效果看,仍存在教學容量偏大、核心素質教育未能有效落實等問題。故在今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關注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實際特點,開展針對性教學,并強化教學導向,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漸掌握英語知識。
教學情境是高中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該方式,可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感受,加深情感體驗和認知,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內容,并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情境創設過程中,通常會涉及意義構建、協作、會話等幾個主要的模塊,教師須將學生帶入固定情境中,在為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的同時,加深其對于文本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The World Online一課內容時,教師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單詞用法和詞性轉換之外,還應積極創設情境,如“watch videos”“go online shopping”等等,并將網絡、圖像、音樂等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此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和不足,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并激發其無限的想象力。另外,任務情境的創設也很有必要,通過模擬任務驅動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而猜測情境的創設,可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更加具有靈活性。如猜詞游戲,教師可事先列出一些單詞如“withdraw”“avenue”“abundant”等等,使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結合閱讀上下文,猜測單詞的具體含義,從而更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2]。
在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選取與學生生活貼近的內容,從而不斷提升其核心素養,并結合學生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對相關英語元素加以解讀和分析,達到升華情感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關于Pygmalion內容時,教師便可結合實際內容提出問題,如“What other things show one' s status in society from how one speaks?”結合學生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對其進行思考和理解,從而加深其對該故事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還應重點關注各種修辭手法,通過對比的方式,找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相同之處,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西方文化,加深其情感體驗,不斷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
英語學習絕不可擺脫語境而獨立存在,故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適當的語境中,學會探究、理解語言的具體含義。“應用”是語言的生命與核心,而只有保證語境構建的合理性,才能保證英語語言使用的恰當、得體,并使語言散發出生機與活力。
為幫助學生構建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可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結合課本的實際內容以及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創設出適合的語言環境,開展豐富多樣的語言活動。如在“再見”這一主題活動中,教師便可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并塑造出切合主題的場景。在漢語中說“再見”一般包括一路平安、走好、回見等等,但在英語的表達中卻更加豐富,如“I bade farewell to all friends I had made in Paris.”這樣煩瑣、復雜的表達常須在特定的場合中使用。而在一些非正式場合中,表達情緒通常較為簡單,如“See you”“Goodbye”等等。只有構建出真實的語言環境,才能使學生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會綜合考慮情緒、語境、對象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從而在實際社交活動中實現語言表達的流暢、得體[3]。
另外,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應注重英語文化和知識的有效結合,并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終身受益;同時,也應與教學實踐緊密相連,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加以改善和調整,并對教學成果進行定期檢驗,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紹了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現狀,并對核心素養框架下高中英語教學原則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該背景下的有效教學策略。總而言之,核心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將其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中,可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語言環境,加深其情感體驗,從而不斷提升英語素養和表達能力,同時也為高中英語教育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1]鄭丹丹.基于核心素養框架下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7,(15):109-110.
[2]譚敏.基于核心素養框架下高中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校園英語,2017,(2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