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燕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文中學校,四川 阿壩624599)
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已久,學生的學習興趣備受壓抑。高中漢語文作為沒有讓學生有太多興奮點的學科,對于合作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學生有些不適應,老師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完成這種過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意識的培養。
由于當今經濟水平的提高,學生在家備受寵溺,直接導致不愿與人交流、自私等問題,成為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阻礙。解決這樣問題的方法就是讓這樣的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對他們是有益的,讓他們接受與其他同學交流,這樣合作學習才可以繼續下去。下一步就是對合作關系的進一步強化,強化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利用團隊協作完成共同任務。通過合作老師很快便可以發現不管是任何性格的人都可以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初步建立了合作學習的思想構架,若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便順理成章地想到可以和其他同學相互討論,進行思想交換,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
閱讀是學習漢語文的根本,沒有高質量的閱讀,就不可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漢語文水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般人僅僅理解成是要多讀,其實還有一個精讀的問題,“破”,當然指的是閱讀的質量,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總有學生反映雖然讀了不少,但是似乎漢語文水平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實際上這里的關鍵就是閱讀的質量不高,我曾經作過一個小調查,我把一篇好文章發給學生,要求他們認真閱讀,注意吸收,第二天我去問他們,讀了之后有哪些收獲,結果多數學生一片茫然,很多學生除了記得題目之外再也說不出什么了,少數能夠說出文中的一些材料、幾個好的句子的已是風毛麟角。這個調查就很有力地說明,學生的閱讀質量是相當差的,閱讀習慣也是相當差的。還有,我們漢語文老師都有體會,在進行總復習的時候,很多學生對學過的課文印象之淡薄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所以說,如果不在提高閱讀質量上下功夫,即使讀的數量多,依然是不能達到有效提高漢語文水平的目標的。所以閱讀必須保質和保量齊頭并進,不可偏廢任何一方。
高一學生進校時,教師可對他們進行一個摸底考試,如果成績不理想,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多花點心思,盡最大努力提高學生的漢語功底。比如,在對課文進行分析之前,可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先學習課文中出現的要求掌握的生字及詞語,使學生盡可能地感知其所表達的意思,一些名詞可以用實物或圖片展示的方式讓學生加以了解,動詞則可以比劃動作等。課文內容的學習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完成,多角度地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
比如散文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先聽朗誦(播放錄音帶或教師范讀均可),之后讓學生自己朗誦,教師根據學生對課文朗誦后的感受進行啟發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待學生有了興趣之后再引入課文的教學,這樣就不會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的沉悶和知識講解的枯燥了。說明文的教學可請學生先說一說家中經常吃的食物是怎么做出來的,即先從感性認知然后上升到理性的概念認識,最后進入教材的分析,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反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我們應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意見的權利。現在的學生知識來源渠道較多,在課堂上不妨讓學生先發言,闡述他們的觀點和意思,教師作為一個“掌舵”者予以點撥指正即可。筆者曾經聽過兩位教師講解同一道練習題,題目要求學生課下查成語詞典,講解成語的具體內涵及其寓意,第一位教師講到這道題時滔滔不絕,不允許學生插話,筆者坐在講臺下發現,有很多學生顯然是做好了準備很想發言,可是看老師講得那么起勁,只好忍著失望的表情,硬生生地把要說的話噎了回去。
課下問學生是否喜歡老師這樣上課,學生只是笑而不語,筆者心中已明白問題所在。第二位教師恰恰相反,這道題完全是交給學生回答,自己只在必要的時候指正或點頭、或微笑,這堂課該教師說的話不太多,可是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著舉手回答問題,下課鈴響了還意猶未盡,送別教師時聲音也格外響亮。不用問學生,筆者已知道該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及受歡迎程度了。因此,我們不妨根據課文設置一些適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試想,兩位教師同樣讓學生課下去準備資料,可是前者的做法是準備了就放在那里,不讓學生表述,后者則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知而所示。以后再布置類似的題目時,哪一個班的學生更積極,答案就不言自明了。